Encyclopedia of Muhammad

古代中国

Published on: 02-Oct-2025
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
时期:超过4000年的有记录历史。朝代: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政治:王朝统治;天命思想;秦朝实行法家集权政府。行政:科举考试确保了社会稳定与流动性。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丝绸之路与罗马、印度、日本贸易。税收:土地税;盐税;市场税;贸易税。军事:战车;骑兵;弩;攻城战术;《孙子兵法》战略。法制:从法家演变到儒家思想。教育:以儒学为基础;士人参加科举考试。主要发明:纸张;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丝绸。成就:长城;紫禁城;兵马俑。社会结构:皇帝;贵族;士大夫;农民;工匠;商人;奴隶。宗教:祖先崇拜;道教;儒教;佛教。文字:表意文字;甲骨文铭刻。衰落:王朝循环;农民起义;外族入侵。
LanguagesاردوEnglish

古代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但已知最早的中国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50年的商朝(公元前1600-1046年)。“中国”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王朝秦朝,发音为“chin”,波斯人在梵语中将其发音为“cin”和“cina”。尽管秦文明比其他文明更优越,但它仍然缺乏基本的宗教、社会和道德教义,这是精英阶层不断流血冲突的核心原因之一,因为他们只追随贪婪,追逐权力和财富。

渭河人

大约公元前3000年,来自西方的移民开始在渭河与黄河交汇处的河谷定居。这些人已经发展出了许多中国神话中提到的文明艺术。他们驯养了羊群和牛群,建造了房屋,耕耘了土地,并且掌握了足够的治理知识,能够在这片新的河谷中建立起一个有组织的国家。他们与当地较为原始的居民通婚,势力逐渐壮大,并沿着黄河流域不断扩张。

那个时期的传奇

公元前 3000 年至公元前 2205 年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开端,农业、养蚕和渔业都取得了进步。一些统治者使用图画符号书写,并崇拜上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从公元前 2205 年持续到公元前 1766 年。它的第一位统治者是禹,中国历史学家对他赞不绝口。禹通过开凿九座山和创造九个湖泊来控制九条河流的洪水,从而受到赞誉。作为一名管理者,他将中国划分为九个省,将他的领土向西扩展到“流沙”,并最终征服了南方的土著部落。禹死后,夏朝的威望当然逐渐下降。后来,一个皇帝的残忍和过度统治耗尽了人民的耐心。一位名叫商(君)汤的革命英雄领导了叛乱,俘虏并驱逐了暴君,登上了王位。1

商朝

商汤(唐朝)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商朝,从公元前1600年持续到公元前1046年。(从公元前 1766 年持续到公元前 1122 年。)考古学证据证明商朝确实存在过。商文化是后来中国文化的直系祖先。唐朝皇帝只统治了十二年。他似乎是一位公正而能干的君主,但商朝走上了与他们前辈一样的颓废之路。商朝的另一位国王是武乙(武夷),他是一名无神论者,以亵渎天神而闻名。根据赫伯特·A·贾尔斯的说法,他的统治时期是公元前 1198 年至 1194 年。他创造了一个人形的雕像,他称之为上帝。他用这尊雕像玩骰子游戏,如果“上帝”输了,他就会侮辱雕像。他还制作了一个皮革口袋,装满血并挂在口袋里。然后他会向口袋里射箭,说他在射上帝。2 他还与神像玩六博,连输三次,最终将其毁掉。另一位皇帝的暴行最终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民众不愿再忍受诸如在涂满油脂的木棍上保持平衡之类的新奇酷刑,最终在周的领导下发动了叛乱。叛军最终获胜,皇帝自杀身亡。3}}

周朝

周朝统治了古代中国约八个世纪,确立了其后两千年中国独特的政治和文化特征。4 公元前1046年左右,周武王反叛商纣王,并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建立了周朝(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为西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为东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为西周,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6年为东周。)周公(武王之弟)援引天命,使叛乱合法化,因为他认为商朝不再符合人民的利益。

因此,天命被定义为神灵对正直统治者的祝福,并由神谕统治。当政府不再遵从神意时,该政府将被推翻。此外,天命还规定中国只能有一位合法统治者,其统治的合法性应源于其作为天命所托付土地的管家的正当行为。统治权可以父传子,但前提是子嗣具备统治所需的德行。这种天命后来常常被各种统治者操纵,将继承权委托给不称职的后代。

周朝时期,文化繁荣,文明传播。文字得以编纂,冶铁技术也日益精进。中国最伟大、最著名的哲学家和诗人——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道教,以及军事家孙子(如果他真的存在的话),都诞生于周朝,那个诸子百家的时代。

战车在商朝时期传入这片土地,到了周朝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时期和朝代的开始和结束并不像史书上描述的那样清晰明确,周朝与商朝有很多共同之处(包括语言和宗教)。虽然历史学家认为,为了清晰起见,有必要将历史事件划分为几个时期,但周朝确实经历了以下几个公认的时期,即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5

气候和地理

中国东部濒临太平洋。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巍峨的山脉、广袤的沙漠和半干旱高原将中部地区隔离开来,也保护着中部地区。南部属亚热带气候,多季风和台风,而北部则经历着极热和极寒。得益于国土肥沃的自然条件,植被种类繁多。北部地区拥有黄土,这是一种由风从中亚平原向东吹来的尘土堆积而成的壤土。中部和东北部地区拥有一大片由长江和黄河泥水沉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农业繁荣昌盛。6

中国东部更加湿润肥沃。许多河流从西向东流淌,发源于青藏高原或喜马拉雅山脉,最终流入太平洋。这些河流包括珠江、海河、长江和黄河。中国南部的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在现代上海附近汇入太平洋。长江流域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仅上游部分高海拔地区属于温带气候,该区域温暖湿润,但受季风影响,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历史上常发生洪涝灾害。(长江流域温暖湿润,气候稳定,属于温带至亚热带气候。)土壤肥沃,使该地区成为人类最早驯化植物的地区之一,驯化始于公元前 8000 年左右。到公元前一世纪,长江已成为一条主要的交通路线。船只可以从海洋逆流而上航行 600 英里,使外国进口的商品能够顺利抵达内陆。许多城市依河而建;其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是建于公元前 500 年左右的现代南京。长江水面宽阔,难以穿越,使其成为古代王国之间的有效边界。黄河流域夏季降雨不稳定,冬季则气候严酷。气候恶劣且不稳定,易发生干旱和突如其来的洪水,数百年来,洪水夺去了数百万人的性命。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遭受严重旱灾。公元前六世纪的文献中就记载了应对干旱的技巧和祈雨的方法,其中一些是由哲学家孔子提出的。统治者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来防治洪水. 7

语言

在形成时期,中国人创造了一种书面语言,这种语言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发生太多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形式。汉语是单音节语言。词义的差异是通过声调来表达的,每个词有四到九个不同的音。书面语言由大约4万个字符组成,每个字符表达一个不同的意思。中国的口语已经分化成大约一百种方言,以至于来自北方的广东人通常无法听懂,而书面语言则基本保持不变。8

汉语的字符代表的是思想,而不是声音,它是一种表意语言,而不是语音语言。因此,汉语的字符数量实际上与思想数量一样多。像算术数字一样,这些字符的意义主要是为了眼睛,而不是耳朵。大多数权威人士估计,不包括废弃词和同义词,汉语的字符数量约为 25,000 个。另一些人估计,汉语的字符数量为 260,000 个,因为这些字符的含义完全不同,重音符号赋予它们不同的含义。然而,这 25,000 个字符中有许多很少使用。事实上,九本圣经包含不到 5000 个不同的字符。汉语的字体有六种不同的体裁:篆体、隶体、文体或花纹体、草体、行体和类似印刷体的斜体。9

周朝时期,汉语形成了如今的形态(略有修改)。汉语以其简洁明了著称,同时也以其精妙复杂而闻名。其悠久而不变的传承,对今天的使用者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识字的中国人能够阅读二十个世纪前的文献。汉字和图画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中国文明的特征。尽管经历了种种变迁,它们依然保持着恒定、保守和延续的特质。10

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的宗教活动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早在孔子和老子的哲学和精神教义发展起来之前,或者佛陀的教义传入中国之前,人们就崇拜自然拟人化的形象,后来又崇拜“财富”或“福气”等概念,并发展成为一种宗教。由于这些宗教是人为的,它们无法回答古代中华民族的基本问题。当时的人们不知道谁是真正的造物主,他们为什么被创造,以及他们为什么被送到这个世界。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所谓的学者不断添加新的东西,他们的宗教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他们的宗教非但没有解决他们的问题,反而更加误导了他们。

上帝的概念

中国传统宗教(如民间信仰、道教)以多神崇拜为特点,结合‘天命’与‘祖先崇拜’,人们崇拜众多神灵。(中国传统宗教是多神教,在泛神论观点中,人们崇拜众多神灵,认为天性是世界固有的。)11 神灵是揭示、反映和传播天道的能量和标准,天道是显现于苍穹北方天顶的无与伦比的神性,也是天道的要求。他们用太上老君来称呼他们最大的神,这意味着在太上老君之上没有任何东西。根据他们的信仰,太上老君创造了阴阳。当阴阳合一时,便产生了水、火、木、金、土。当这五种力量和谐运作时,便产生了四季。无限的本质、阴阳和五行的本质结合在一起,天变成了男性,地变成了女性。当这些力量相互作用时,万物便生生不息、繁衍发展。此外,人类被认为是万物中最优秀、最聪明的。这种本性就是法则。所有的人都是如此诞生并拥有这种法则。12

神祇古代中国崇拜的神祇超过200位,但如果把所有神灵都算上,数量则超过1000。每个城镇、村庄、城市、田野、农场,有时甚至墓地中的独立墓地,都有自己的土地公。13 还有鬼神,14 自然精灵,他们或栖息于树上,或栖居于溪边,或守护于花园。人们相信神灵创造了世界和人类,并维持着世界和周围宇宙的运转。每位神灵都有其独特的权力和影响力,其中最重要的神灵拥有专属的神龛和庙宇,此外,人们也为地方神灵以及死后被神化的贵族男女修建神龛。所有神灵对古代中国人民都至关重要。15}}

尚提

早期中国的宗教包括对至高神明(上帝)和次级天神(天神)的崇拜,以及对地及其随行神灵的崇拜,以及通过祖先神灵对人类的崇拜。太阳和星辰也因其对地球及其居民的影响而受到崇敬。16

尚提
尚提

上帝被视为商朝的至高神或天神。其名称本身意为统治者、君王,或高高在上的主宰。它指的是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商朝统治者对其赞颂不已,并为其献祭,举行一系列礼仪。随着周朝的建立,一位新的至高神出现了。那就是天,在周朝的许多文献中,上帝依然被提及,但与天并列。17 他也被称为玉皇大帝,居住在宫殿之中,其他神祇则担任他的高级官员。这些神祇有的居住在宫内,有的居住在宫外。宫外有许多神祇,他们的职责类似于各省的巡抚,他们会在同一天或接到玉皇大帝的召唤后前往宫中;否则,他们则居住在自己的住所,履行各自的职责 18 这些细节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古代中国人对神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混乱。

龙神

龙神是天上的神祇之一,居住在海中时掌管雨水。雨水过多或过少,对农耕人民来说都意味着灾难;因此,为了获得适量的雨水,人们会在特定的日子(通常是他们的生日)以及旱灾或涝灾期间祭拜龙神。19

龙神
龙神

王彦

阎王,又名阎罗,是令人畏惧的冥界王子和死神。20 据中国传说,阳王有许多仆人,每当人们生命即将终结时,他都会派遣四方使者去收集他们的灵魂。之后,这些灵魂将在地狱接受审判、惩罚和轮回。为了避免过早死亡和在地狱受苦,人们会在特定的日子前往阳王的庙宇祭拜,并进行祭祀。21

王彦
王彦

改变

嫦娥,(又名嫦娥,)是月亮女神,她的美貌在诗歌和小说中被人们颂扬。当她的配偶后羿(射手座)发现她偷窃了神赐予他的迷药时,她便到月亮里寻求庇护。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人都会庆祝中秋节,以纪念嫦娥。在天空中一轮圆月的映照下,人们会吃月饼,并互赠亲朋好友。许多人会走到户外,观赏月球表面蟾蜍的轮廓,因为根据一个传说,这只蟾蜍就是嫦娥。22

改变
改变

关帝

关帝是战神,是一位伟大的战士和英雄,死后被神化23 这很荒谬,因为被造物永远不可能是造物主。关帝也被称为关帝、关羽、关公和武帝。他深受民间喜爱,因为他们相信他拥有强大的镇妖除魔能力,甚至连在戏剧中扮演他角色的演员都能分得一杯羹。他不仅在士兵中声名显赫,还被众多行业奉为守护神。这是因为,根据传统,死后成为关帝的凡人关羽早年曾是一名豆腐贩。24 但中国宗教学者从未思考过,关帝究竟因何被尊崇,为什么在他之后,其他人就不能获得同样的地位?如果其他人也有资格,那么结果就是千千万万个新的神祇,神祇那么多,岂不乱了?如果其他人都不能被神化,为什么只神化关帝?这是一个值得中国宗教学者思考的逻辑问题。

Guandi
Guandi

来世的概念

传统中国人认为,祖先不仅在世,而且在决定族群的命运和福祉方面拥有强大的力量。如果没有适当的祭祀,也没有定期告知家族事务的进展,祖先回来后会感到愤怒或焦虑,从而惩罚不孝的后代。25 显然,祭祀的物品从未到达死者手中,因此被赠予了祭司。这些东西本质上是祭司们的发明,以便他们能够以宗教的名义享受世俗的利益。

其他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有三大哲学流派,它们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宗教和行为。这三大哲学流派分别是法家、儒家和道家。26

在中华帝国时期,宗教信仰分为儒教、道教和佛教三大流派。在悠久的历史中,中国对所有宗教都持包容态度。尽管存在宗教教义上的分歧,但很少有人因信仰而受到迫害。在这方面,中华帝国在众多文明中独树一帜。儒教和道教兴起于战国时期。在战乱频仍的背景下,这两种宗教提倡更加和平的生活方式。佛教于公元 1 世纪从印度传入中国,其温和的教义在汉朝灭亡后的动荡时期广为流传。唐朝(公元 618-906 年)统治下的强盛导致了佛教的衰落和儒教的复兴。尽管如此,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牢牢扎根,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信仰。27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认为,社会必须建立在法律之上,并以国家利益为导向。法家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尤其对秦汉时期的政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法官必须根据法律的具体规定,正确认定罪行及其惩罚。法律对罪行及其惩罚进行了严格的界定,不受法官或其他个人的解释。法家思想的根源在于,它相信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由统治者任命的官员统治,统治者必须毫无异议地服从。法律不容置疑,必须公诸于世,并根据具体的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到了汉朝,法律对平民和贵族一视同仁。但到了汉末,法律的适用出现了等级之分。28 法家在中国哲学中常被视为反派,因为他们所传授的治国之道依赖于赤裸裸的权力,且缺乏道德依据。他们可以任由民众为统治者所欲为——无论善恶——而大多数统治者都对战争的胜利充满兴趣。因此,法家扩张了国家的权力,并鄙视历史和哲学,认为它们只是浪费时间。29

法家的理念则更加务实。他们认为,人们无需被模糊的道德观念或对更简单世界的憧憬所激励,而是需要通过奖惩来磨练。法家学者过去常常面对焦虑的统治者,他们不会像儒家那样劝诫他们“先修身”(或译“先修身”),也不会像道家那样劝诫他们“安逸无忧”(或译“安逸无忧”),而是建议,如果允许他们制定国家法律,那么统治者就可以安享晚年,而国家则基本实现自治。他们认为,法律应该客观可量化,如果可能的话,还要平等适用,广为宣扬,并且严格执行。如果统治者希望他的人民在战斗中奋勇拼搏,就应该给予奖励,比如“士兵每打进一个敌人的头颅,就奖励一两黄金”。事实上,在法家统治的秦国,获得晋升的一种方式正是“得人头”。这是一种残酷的记账方法,但它的优点是条理清晰,易于执行。而且家庭背景无关紧要;无论某人的父亲是将军还是农民,四个人头都值四块金子。30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教育家、编辑、立法者和思想家。孔子的哲学,即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和行政的道德品质、社会关系的正当性、公平和诚实。孔子认为自己一生失败。相传他曾求官求仕,但被大约七十位统治者拒绝。他未能获得官职,便改行当师,他所发展的思想后来在中国被广泛采纳。31 孔子宣扬他所想象的天道。实际上,他将传统上对祖先的敬重和崇敬转移到了现世的人类身上。据说孔子主编了五部古代经典:《尚书》、《诗经》、《礼记》、《易经》和《春秋》。

孔子
孔子

文献之书

今本《尚书》存58篇,其中包含25篇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可信的《今文尚书》仅29篇,较为详尽地记述了中国古代部分历史事件。(《尚书》共58篇,详尽记述了中国古代发生的事件。)《尚书》讲述了先贤尧、舜的事迹。这些故事对理解圣贤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部著作还涵盖了夏、商、周三朝的历史。《尚书》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史。

诗经

诗经》又译作《诗经》或《诗经》。《诗经》共收录305首诗歌,内容涵盖爱情婚姻、农耕生活、日常生活以及战争等诸多主题。《诗经》包含不同类别的诗歌,包括民歌和祭祀赞美诗。《诗经》共305篇,是周代各地歌谣、宫廷乐歌等的汇编,传统观点认为孔子曾对其进行整理。(据信,这305首诗是从孔子更广泛的诗歌作品中精选而来。)

《礼记》

《礼记》记载了周朝的社会规范、政府组织和礼仪行为。据信《礼记》由孔子编撰,是中国后世诸多礼仪原则的基础。根据《礼记》,正确的礼仪行为能够维护国家和谐,并强调孝道的美德。

《易经》

《易经》包含一套以阴阳原理为核心的占卜体系。《易经》也被译作《易经》。其中的一些占卜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春秋》

《春秋》是五经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是鲁国的一部史记。与《尚书》不同,《春秋》似乎是专门为编年史而编撰的。传统上认为孔子对鲁国史官所记《春秋》进行了修订(‘笔则笔,削则削’),现代学者多认为其主体为鲁国史官记录,孔子参与修订。(传统上,《春秋》被认为是孔子所著,但现代学者认为,该书实际上是由鲁国多位史官所著。)

他的弟子将他的教诲记录在《论语》一书中。公元前二世纪初,汉朝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最终,所有中国官员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学习孔子经典。他们也花费大量时间践行儒家礼仪。32

基本上,他认为,日益增长的暴力和社会的分裂可以通过回归昔日的道德来应对,他所说的“昔日”指的是周朝初期的贵族生活方式。他鼓励学生学习古代历史和文学,并认为如果统治者遵循崇高的道德标准,人民自然会效仿。33

在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孔子的影响下,旧秩序开始发生变化。这位圣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一种仁慈的不可知论,正如他那句名言“敬鬼而远之”所概括。34 孔子认为,周朝初年(公元前1027-256年)是社会和谐的黄金时代。但在孔子有生之年(公元前551-479年),他看到的只是社会日益混乱。雄心勃勃的诸侯争权夺势,君王的权威被大大削弱。这种日益加剧的动乱促使孔子形成了新的道德观,以仁爱、尊重和家族的力量为基础。他认为,一位贤明的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公平地对待臣民,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武力。反过来,臣民也有义务尊重和服从他们的统治者。35 孔子相信命运;他迷信,听到狂风暴雨或雷声就会变脸;他甚至赞同村民们驱赶恶灵的仪式。他反对任何强加于神灵的行为。36

孔子的教诲将关注点转向生者,而非中国人传统上对已故祖先的尊重和礼仪。孔子还在教学制度上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在他之前,教育只对那些有能力购买的人开放。孔子教导说,教育应该向所有有兴趣和智力的人开放,无论他们是否有能力支付。尽管进行了这些激进的创新,孔子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创新者,而是汉语的复兴者。作为一名教师,孔子的目标并非传授知识或培养智力,而是培养一种内在的品质,中文称之为“仁”。“仁”这个词很难翻译,但意思类似于“真正的人性”。孔子教导说,人们可以通过外在的遵守来实现这种内在的品质:通过不求回报地履行职责(“义”)并遵守规范人际关系的“礼”规则(“礼”),人们可以成为真正的人。当应用于具体角色时,孔子将培养美德的过程称为“正名”、传统。37

孔子将人伦关系分为五常,即君臣、父子、兄妹、夫妇、朋友。孔子认为,君为天子,当受尊崇,事奉忠信。父母之恩,如天般无量,故应孝敬父母。兄弟本是同根生枝,故应互相尊重。婚姻关系是一切人际关系的起源,故应互相温柔以待。38 朋友们互相扶持,因此他们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没有宣扬个人神祇,甚至没有宣扬任何宗教教义。他的教义中确实包含了天命论和命运论。39

孔子认为,家庭关系也需要相互尊重,因为牢固的家庭纽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他总结了自己的哲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鼓励祖先崇拜,因为这能加强家庭忠诚。因此,中国人开始将自己视为一个大家庭的一部分,这个大家庭不仅包括活着的人,也包括死去的人和尚未出生的婴儿。40

仪式和习俗

孔子将“礼”的含义,即宗教仪式和贵族礼仪融为一体,并发展出他自己对“礼”的定义。他指出,履行“礼”需要对祖先和君主的尊敬,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展,将“礼”解释为对社会场合中与之打交道的所有人表示尊敬和尊重。孔子总结道,礼是一种道德行为,它确保了文明社会的正常运转。41

儒家认为,在人间,“礼”具有宗教、社会和心理层面,其含义从礼仪延伸到礼仪,从民法延伸到成文习俗,从行为道德准则延伸到思维、情感和行动的伦理观念。“礼”的宗教层面表明了人类与神灵沟通的方式。儒家认为,有序的歌舞表演,加上祭祀和祭祀,能够取悦祖先和神灵;子孙后代也因此能够表达感激和奉献。在此过程中,人们忏悔过错,重拾信心,获得幸福和成功。“礼”的社会层面是古代君王体现天道、规范人性行为的原则。因此,得礼者生,失礼者死。孔子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祭祀。“祭祀”有三个汉字:祀、祭、象。每个字都有其特殊含义和用途:祀天神,祭地神,象神。但一般而言,所有与祭祀相关的活动都可以称为祭祀或祭祀。根据《周礼》,42 《礼记》云,祭祀有大祀、中祀、小祀之分,大祀以玉、帛、牲畜为祭品,中祀以牲畜、金属为祭品,小祀则仅以牲畜为祭品。43 在儒家思想盛行的后帝制中国,大祭在天坛祭天、地坛祭地、社稷坛祭社稷、祖庙祭祖、孔庙祭孔;中祭则祭日月、农神、蚕神和先帝;小祭则在一般庙宇中举行。44

孔子和他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受到批判,包括老子的理性、墨子的评价,而韩非等法家更是鄙视它,因为孔子的思想会导致人们组织起来,产生完全不同的观念。45 后来,抵制和谴责的浪潮涌现,表明儒家思想非但没有承认中国人类进步的奇迹,反而应为其失败负责。太平天国运动将儒家圣贤以及道教和佛教中的神灵描绘成魔鬼。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斥责儒家思想将中国人塑造成晚清时期的境况:他的反应在《狂人日记》中被尖锐地描述,暗示儒家文化是吃人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激进分子将孔子描绘成奴隶主阶级的代表。

韩国作家金敬一发表了《孔子为国亡》的论述,认为孔子的孝道是不平衡、不明确的,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社会问题就会不断出现。46 这意味着他们自己的学者接受了这种宗教的失败,并认为它阻碍了他们的进步,因为它对普通个体的几个问题的教导不完整。

道教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强调与道合一,道即“道”。道是中国大多数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道家思想象征着万物的本源、范式和本质。这种哲学与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左右的老子息息相关。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通,但方向相反,都在摒弃旧有信仰的同时,并未提出任何令人满意的替代方法。47 尽管儒家思想是官方哲学,但在汉朝,他的教义仍受到许多人的追随。48 道教徒反抗当时封建社会中政治混乱和道德堕落的罪恶。49

老子
老子

学者们常常将道教分为两种不同的流派:哲学道教和宗教道教。哲学道教指的是大约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200年提出的思想;宗教道教指的是大约公元一世纪兴起的炼金术(将金属转化为被认为可以长生不老的药物)和冥想等运动和实践。这两种流派有助于区分道教历史上的两个主要阶段。但认为哲学道教和宗教道教是完全独立的运动是错误的。50

道家并非像孔子那样宣扬天道,而是倡导自然之道。正如《道德经》(道力经典)所言,道家之道从不刻意为之,却能成就一切。道家强调无为(无为而为)、自然、简朴、随性,以及“三宝”:慈爱(慈悲)、节俭、谦逊。他们将这一原则应用于政府,认为对臣民生活干预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道家最终发展出复杂的仪式,并尝试运用各种运动、草药和矿物质来寻求长寿和永生。他们也组建秘密社团,偶尔试图推翻政府。51

老子反复强调“无为”的理念,认为一切事物皆可成就,即以最小的努力,不断使自身适应周围环境;一切进步皆为自发,并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前进。在老子的直接追随者手中,道成为绝对之物,成为第一因,并最终成为一种泯灭统一之物,所有看似对立的时空状态都浑然一体,难以区分。这道,即人类生命的源泉,超越了我们可见宇宙的界限;而为了让人类生命在死后回归宇宙并享受永生,只需按照老子的教义,去除肉体的粗粝即可。老子有言道:“最终之终是神”。神体现于自然法则之中。他是隐秘的源泉。他是万物的始末。52

道教发展了丰富的神话思想。它认为存在着众多神仙。有些神仙与世间万物息息相关,另一些则与人体息息相关。道教还包含其他教义:关于东海中仙岛的传说,那里可以找到长生不老的灵药;关于中国的五岳,其中最神圣的是山东省东部的泰山;以及关于各种物质(例如黄金)赋予生命的特性。此外,道教对人体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道教看来,最重要的生命力是被称为“气”的原始气息。“气”和其他生命力集中在三个中心:头部、心脏和脐部。这三个区域是三位“圣人”——三位最重要的神仙——居住的地方。它们也是三种被称为“虫”的生物的家园,它们吞噬生命力并带来死亡。53

其他哲学家

墨子

墨子(公元前450-320年),又名墨翟或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其哲学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功利主义最合乎逻辑的表达。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学派是一种与儒家思想截然相反的独立哲学。他认为,评判的首要标准是权威,其次是民众的意见,第三是国家从任何特定实践中获得的利益。他坚持认为,任何无法实现的事情都只是空谈。墨子宣称只有通过兼爱才能拯救世界,他对人类天生爱人的倾向并不抱幻想。人类缺乏实现自身利益和幸福的智慧,需要受到宗教的约束。那些影响人类、奖赏善恶的神灵需要受到尊重。因此,在他看来,为了实现普遍和平,政治基础至关重要。而这些基础可以通过在君主的统治下统一社会来保障。54

墨子
墨子

墨子挑战了儒家关于天命、阶级差异等思想。墨子致力于提升个人的成功,将感性境界中的事物转化为现实,鼓励人们努力改变自身的命运和人世间的不平等。孔子认为,一个人的生死、富贵与个人的命运和个人的力量息息相关,但墨子却摒弃了这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并因此在中国哲学中享有盛誉。

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289年)是周朝的哲学家。他本名孟子,拉丁文名为Mencius。他极其民主。他力图捍卫孔子的学说,对抗其他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尤其是与墨子和杨朱相关的思想流派。55 他主张人性本善,社会弊病源于糟糕的政府。他强调,国家最好由兼具哲学家身份的国王治理。他指出,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人民的福祉。他谴责对外战争和对内贫困,并提倡普及教育,认为这是确保良政和民众智慧的最佳途径。他勇敢地宣称,平民百姓应被视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这震惊了当时的统治者。他还指出,如果国王不顾及人民的福祉,人民有权起义并废黜国王。56

孟子
孟子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尊崇个体发展带来的变革力量,并将其视为治理国家的最佳理由。此外,他还更明确地阐明了社会秩序取决于家庭内部的良好教养,而家庭内部的教养又依赖于个体自身的发展。孟子对儒家思想的诠释在很大程度上被后世的中国理性主义者,尤其是宋代理学家,视为标准范式。孟子的追随者包括无数的统治者和封建领主,据说他比孔子更具说服力。57

杨朱

杨朱(公元前440-360年),传统上被认为是极端利己主义的代表,但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位自然主义的倡导者。他或许也是第一位探讨人性及其倾向的中国哲学家。

杨朱的自然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相信生命“自然而然地运行”,而“不阻拦,不阻碍”。杨朱认为人类应该快乐地生活,对他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自私的无为和无私地干预人类事务是截然相反的极端的生活;相反,人们需要通过培养和遵循自身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来过一种自然的生活。杨朱所谓的拒绝牺牲一根头发来拯救世界,并非像孟子所主张的那样提倡“人人为己”的原则。相反,杨朱认为,无论动机如何,有意为之的社会行为都会扰乱和改变一个人生命的自然轨迹,其弊大于利。58

《列子》(一部归于列庾口的道家著作)中,杨朱的哲学思想与其其余部分主要受道家影响的著作相冲突。与其他中国哲学巨匠相比,杨朱近来相对默默无闻,但他在当时的影响却十分广泛,以至于孟子将他的哲学与墨子的对立思想相提并论,称之为“水兽之乱”。59

仪式和习俗

在道教出现之前,古代中国将食物视为祭祀亡灵或神灵的祭品。这包括宰杀的猪、鸭等动物,以及水果等有机产品。道教天师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主张简化祭祀仪式、反对过度迷信,提倡祭祀天地与祖先。(道教天师张道陵禁止饮食和祭祀神灵。)60 他摧毁了要求动物献祭的寺庙,并驱逐了那里的僧侣。另一种祭祀方式是焚烧冥币或冥钱,认为被火烧毁的画像会回到冥界,供尊敬的先人和已故的亲朋好友享用。冥币主要用于纪念先兆,例如清明节。

此外,在特定节日期间,还会举行街头游行。这些充满激情的活动通常包括燃放爆竹和用鲜花装饰的花车,并播放着传统音乐。此外,游行还包含狮子舞和蛇舞;人偶(通常是“七爷”和“八爷”);功夫表演;以及抬着神像的轿子。游行队伍并非被视为表演者,而是受神灵的指引。61

算命——包括占卜和各种占卜术——曾一度被视为道教的传统兴趣。某些教派也普遍拥有通灵经验。军事通灵(例如“童乩”)与通常通过占卜板进行算命的算命之间存在着学术和社会上的区分。62

道教和儒教在思想和政治上相互竞争了几个世纪,彼此影响深远。佛教在后来也产生了影响。许多学者认为道教的兴起是对儒教的反动。63 因此,否定其中之一实际上就是否定另一个,因为它们的价值观相似。两者都像佛教一样,秉持强调道德行为和人性完美的人文主义哲学,但两者都缺乏关于上帝、先知、天使、来世等真正概念的理解。

唯物主义

扬雄是汉代哲学家、诗人和政治家,活跃于公元前 53 年至公元 18 年。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无善恶,而是善恶兼具,而人向哪个方向发展完全取决于环境。有人问起上帝,他回答说:“我与上帝有何相干?你看,上帝无为而为,而无所不能。”有人问:“岂非上帝创造万物?”他回答说:“不然;若上帝以世俗的智慧创造万物,其力量不足以胜任。”他是官员兼哲学家桓谭(卒于公元 28 年)的密友,桓谭是一位古文现实主义者,可能对王充(公元 27 年-约公元 100 年)的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充,公元 27−97 年或 100 年,64 是继扬雄之后,另一位活跃于汉代的中国气象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发展了一种理性、世俗、自然主义和机械论的世界观和人类观,并对宇宙起源提出了一种唯物主义的解释,与孔子的学说相近。65 并否认人死后会以灵体的形式再次活在世上。他辩称:“动物死后不会变成灵魂;为什么只有人类会经历这种变化?人出生时拥有的是活力,而死亡时,这种活力就消失了。活力是由血液的脉动产生的;当血液停止脉动时,活力就消失了,身体就会腐烂,化为尘土。” 66

佛教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传入中国,并在短短几个世纪内逐渐在中国民众中扎根。当时,道教强烈反对佛教,直到几个世纪之后,两大教派才得以和平共处。两种宗教开始互相借鉴。正如十二世纪哲学家朱熹(Herbert A. Giles)所言:“佛教窃取了道教的精华,而道教则窃取了佛教的糟粕。这就好比一方夺走了另一方的宝石,而失去的一方却用一块石头弥补了损失。” 67 有关佛教的详细内容已在本百科全书第一卷中讨论过。

常见的宗教仪式

早期中国宗教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单个的宗教成分,一部分是将这些宗教成分统一起来的体系,但这些体系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祖先崇拜

古代中国人崇拜众多神祇,但他们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一种祖先崇拜,关乎逝者与在世亲人之间的关系。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艺术品用途广泛,但主要的艺术形式始终与祖先崇拜密切相关。68 其主要观念是相信所有拥有相同姓氏的人都是统一的,通过家族中活着的和死去的男性,就像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在国家仪式上将他们的祖先或最高统治者(上帝)与天(天)联系起来一样。69

中国人最早崇拜的是已故的祖先。这象征着与死者的家庭纽带并未断裂,而死者仍继续行使他们的权威和庇护。他们是中国人的天然守护神,是他们的家神,守护着他们免受鬼怪的侵扰,从而带来幸福。祖先崇拜是最自然的灵魂崇拜形式,它之所以在古代经典中被如此频繁地提及,并如此详尽,也完全是因为它也是古代信仰的核心。70

宗教节日

中国古代有许多宗教节日和传统节日,其中著名的节日如下:

冬至节

早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中国就利用日晷观测太阳的运动来确定冬至的时间。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一个节气,根据公历,冬至大约在12月21日或22日。71

这个节日标志着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它最早在汉代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庆祝节日。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放假,与亲朋好友相聚,并祭祀祖先。

春节

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过年,也就是农历新年。整个庆祝活动持续15天,从新年的第一天开始,到元宵节结束。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古代人民就开始庆祝春节。根据中国神话传说,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个小村庄用爆竹和鼓声吓跑了怪物“年”。

春节是家人团聚、交换礼物、燃放烟花爆竹的日子。红色也很受欢迎,因为它可以用来吓跑年兽。中国人把春节称为“过年”,意为“跨过年”或“战胜年”,这凸显了年兽在农历新年庆祝活动中的重要性。72

元宵节

春节的最后一天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叫做元宵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人们点亮灯笼来祭拜佛祖。元宵节的其他传统包括猜谜语(始于宋代)、吃元宵(汤圆)、舞狮和舞龙。(元宵节的其他传统包括猜谜语(始于宋代)、吃粽子、舞狮和舞龙。)73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清明节”,是与阳历特定时期相关的重要节日,对家庭来说至关重要。在过去,较大的亲属网络会在这一天聚集在一起。清明节是在十五日太阳历的第一天庆祝的,清明节也因此得名。清明节在英文中被称为“Tomb Sweeping Day”(扫墓日),传统上,家家户户都会聚集在一起,清扫祖先的墓地和墓穴。有时,这还包括在传统葬礼后清理和重新包装祖先的遗骨。这几乎总是一个大型聚会的时刻,人们会享用适合仪式和节日的食物。74

七夕

七夕节是农历七月七日。这个节日最早在汉代庆祝。七夕节的传说是一个爱情故事,讲述一位牧牛郎爱上了一位天上的仙女。然而,这对恋人被天后分开。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们终于在这一天重逢。75 传统上,这是祭拜星象和少女祈求良缘的日子。如今,它已逐渐成为像情人节一样的情人节。

重阳

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九这个数字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很特殊,是帝王和龙的幸运数字。76 最初,人们会爬到山顶或山顶上喝菊花茶来驱邪。

除了上述节日外,祖先是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人们必须定期祭祀祖先。其次,这些祭祀、丧葬和其他仪式表明,社会存在一个以世代为单位的可见的家庭结构,以及一个以国王授予的等级为主要组织结构的政治秩序。

祭祀是在五谷丰登、谷仓满盈之时,举行祭祀是为了感谢祖先的庇佑,并祈求他们赐福后世。祭祀的准备工作从牛羊开始。牛羊经过净化、宰杀、烹煮,并呈上祭品,准备给那些相信即将降临的祖先享用。各种肉类被烤制,祭品也摆放完毕。祭祀在亲切的气氛中开始,人们互相敬酒,进行着仪式。之后,主祭代表祖先向祭祀者致以祝福。如此宣告,仪式完毕,司祭宣布祖先们酒足饭饱,“神灵皆醉。”之后,在钟鼓乐声中送别祖先们的神灵,然后收拾桌子,摆设筵席,款待祭祀的子孙。

净化祭品的人循序渐进,步履谨慎。照看火炉的人也同样轻手轻脚。在敬酒仪式上,所有习俗和仪式都得到遵守,每个微笑、每一句话都确保到位。简而言之,所有参与者都执行着各自指定的任务和仪式。他们一丝不苟,充满敬意,毫无疑问,他们相信祖先们会为子孙兴盛感到欣喜,就像他们为家庭秩序井然感到欣喜一样。77

牺牲

正如我们上面所讨论的,中国古代有许多文化,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神灵。78 祭祀祖先是当时重要的祭祀活动。根据《礼记》的规定,祭祀仪式的主要供品是三种家畜:牛、羊、猪。这些牲畜被宰杀,其肉被煮、烤或炙,然后供奉在祖先的供桌前。除了肉类,蔬菜和田地里的作物也被广泛用于祭祀。其中,北方以煮熟的小米为主,南方以大米为主。酒、音乐和舞蹈是子孙后代在祭祀祖先时需要献上的三件最重要的东西。虽然每道祭品中都会有酒,但音乐和舞蹈才是仪式中更重要的部分。每一项祭祀都需要合适的音乐和舞蹈来完成。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祭祀祖先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义务,这可能包括在祭桌或画像前焚香和鞠躬。在忌日、节日以及婚礼或出生等特殊事件等场合,人们会举行更为隆重的仪式。79

人类和动物的祭祀

活人祭祀在当时十分常见。例如,公元前400年代,黄河上游的一位总督发现,人们仍在春天用女孩献祭,作为黄河新娘;他试图阻止这种做法,但尤其是在中国南部地区,向生育女神献祭活人的做法一直延续到现代。80 为了祭祀,杀人的手段极其残忍,有的斩首,有的活埋,甚至被绞碎。81

动物祭祀也很常见。公元前30年,黄河濒临泛滥。当地官员走到河岸,向河水献上一匹灰马作为祭品。这位官员用他那神奇的玉饰施法,保佑他的人民。到了周朝末期,在贵族和君主的墓葬中,虽然偶尔仍会有人祭,但已很少见。仆人的祭祀被陶俑的陪葬所取代。这些陶俑很可能被赋予了神灵,以便在主人死后侍奉他们。82

丧葬仪式

始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农耕社会的墓地,墓葬通常沿单一方向排列,例如南北或东西。一些社会群体实行二次埋葬,将骨骸重新排列到亲属墓葬中。随葬品包括石臼、石杵、石斧、陶鼎和碗等。商代出现了皇家陵墓,例如位于今河南省安阳附近的陵墓群。它由众多大型十字形墓葬组成,最初内藏青铜器和玉器。83

在商朝和周朝(公元前1045-256年)的大部分时期,仆人会被献祭,与主人一同下葬。他们的头颅会被用特殊的斧子砍下,与尸体分开埋葬。为何要分开埋葬尚不清楚,但这种做法在当时相当普遍,甚至在一些普通农民和士兵的墓葬中也会出现。仆人被期望来世也能侍奉主人。84

陵墓的各个角落以及数千个祭祀坑中埋葬着各种年龄和性别的祭品,有的完好无损,有的无头无体,有的残缺不全,还有各种各样的家畜和珍禽异兽。这是中国社会隐藏在经济繁荣和所谓多元宗教发展背后的黑暗面之一。

商代以后,二层平台和腰坑逐渐减少,但玉器、珠宝、武器和衣物仍然被埋葬在内棺内或周围。外棺(位于墓室内、内棺或棺材外部的木室)最初展示了丰富的青铜炊具、餐具、供品和沐浴(或净化)器皿以及一些礼器玉器,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精美的彩绘漆器和雕像。根据他们错误的信念,这些雕像可以保护墓穴免受恶魔侵扰,并帮助死者进入来世。到了这个时候,墓穴中也放置了竹简。其中一些列出了葬礼中使用的陪葬品,其中一些陪葬品会与死者一起下葬。其他文献,包括记载治疗仪式、历书、行政文书和哲学文献的文献,表明墓主人希望拥有这些物品,以便在来世保留其尘世身份,或证明其在祖先世界中的地位。木制、陶土或石制雕像与狩猎、旅行、仪式和音乐盛宴所需的器具一起下葬。85

追悼仪式通常在死者去世前就开始了。临终者会被抬离床榻,移至空旷之处,或在屋顶上凿个洞,以帮助挣扎的亡灵逃生。棺材在需要之前几年就已摆放在卧室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遗体不会立即下葬,通常要等上数月才能在道士的帮助下找到合适的安息之地。葬礼繁琐复杂,即使是穷人也会如此,为了孝敬父母,他们会更加穷困潦倒。丧期平均约为27个月。86

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大约6000年前,这一文化在黄河流域开始发展。古代中国人发展出了一个基于对地灵、祖先、神灵和其他人尊敬的社会。他们相信世界由神灵和神明掌控,因此人们需要时刻表现得如同自己身处神灵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不断演变。大约公元前5000年,人们生活在小村庄里,那里有一个祭司阶层,主要由担任宗教权威的女性组成。当时的人们住在建在地上的圆形小房子里。他们身穿兽皮,信奉万物有灵的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村庄逐渐演变成更大的社区,进而发展成为城市。

人们的社会阶层由出身决定。如果父亲是农民,那么他的儿子也会成为农民。富人和中产阶级要么属于贵族、政客,要么属于商人,而贫困阶层则属于农民和劳工。酒吧是人们聚会的热门场所,但富人和穷人有各自的酒吧。穷人不得进入上层阶级的酒吧。

人口

国古代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公元前 2 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登记人口 5770 万人,居住在 1240 万户,耕种面积为 8.27 亿亩或 381,000 平方公里。这一时期最准确的财政数据来自 1993 年在银湾发现的一批文件,其中提供了公元前 15 年左右东海郡(位于山东)行政管理的详细信息。其中一份文献显示,该郡总人口约为 140 万人,266,000 户。这与公元 2 年人口普查的 156 万人和 358,000 户的数据相比有些尴尬。然而,有关家庭的差异似乎令人不安,更重要的人口数字大致相似。87

日历

据说,中国历法是由中国第一位传奇统治者黄帝发明的,他的统治时期为公元前2698年至公元前2599年。尽管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使用了各种不同的历法,但中国传统认为,第一个历法周期的元年是公元前2637年或公元前2697年。中国历法以60年为一个周期或一个纪元。中国历法的纪年从1到60;60年后,一个新的纪元开始,重新开始计算。88

鲁国孔子使用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249年)的历法,周朝的创始人曾说:“将来我们以十一月为岁首,不以十二月为岁首。”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766年-公元前1123年)也说过类似的话:“将来我们以十二月为岁首,不以正月为岁首。”夏朝(公元前2205年-公元前1767年)以及之前的各个皇帝都说过(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一年以正月为岁首”,由此我们自然可以得出结论,不可能有更早的历法,因为圣人不可能在任何地方都合理地从头开始计算。同时,必须说明的是,以太阳进入摩羯座为首的月份天文顺序与民间顺序不同。因此,夏、商、周的民用正月分别是天文的第三月、第二月和第一月,分别代表太阳进入双鱼座、宝瓶座和摩羯座。当秦始皇征服全中国,并着手统一车轴、度量衡、文字以及许多其他不一致的民间制度时,他说道:“以后以十月为正月,不以十一月为正月。” 也就是说,他把天文的第十二月,也就是太阳进入射手座的月份,作为民用正月。由此可见,在2000年的时间里,历法大约有90天的时间不准,或者说,每年大约有1个小时不准。89

对农民来说,知道何时开始播种至关重要。皇帝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告知农民开始播种的适当时间。商朝时期,历法的制定已在进行中。一周包含十天,每天以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为单位,以六十天为一个循环。公元前104年,汉朝时期,我们今天所知的四季首次根据以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为基础的历法确定下来。在推翻汉朝的王莽皇帝统治时期(公元8年至23年),一年被计算为365多天。90

早期中国人拥有计量时间的标准。一天被划分为12个时段,每个时段两小时,从晚上11点开始,每小时被划分为八分之一。钟表的形式是“计程棒”,由锯末和黏土制成,螺旋缠绕后烧制而成。当时也使用日晷、漏壶或水钟。91

社会阶层

古代人分为四类。文人致力于研究道家和科学。第二类是商人,他们经营四方物产;有证据表明,这主要指牲畜、谷物、丝绸、马匹、皮革和宝石。第三类是耕种者,在当时,茶叶和棉花等如今的重要产品还不为人所知。第四类是手工艺人,他们自然会制造所有可以出售或知道如何制造的东西。

另一种对人的分类如下,是一位贤明的顾问传授给楚王的,大概是从正统中国传入的。他把人分为十等,下等服从上等,最高等只服从神灵。第一是皇帝;第二是内侯,或帝国领土内的封邑大臣:这些大臣是真正的公爵,而不是像诸侯死后追封的公爵,皇帝过去常常在需要的时候派他们去诸侯国效力,事实上,他们就像围绕在教皇周围的教会王子或红衣主教。第三是侯爵,即半独立的诸侯国,无论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还是男爵;这一术语似乎也包括那些甚至不具备男爵等级的小国的在位领主,他们通常作为附庸国附属于一个较大的国家,受到保护;事实上,人们通常刻板地称“诸侯”为“侯爵”。其次是中产阶级,或称资产阶级,然后是工匠和耕种者。值得注意的是,工匠的地位高于耕种者。最后是警察、驮货人、太监和奴隶。警察指的是隶属于公共机构的信差,他们的工作往往涉及压榨、恐吓、拷打和鞭笞等。92

奴隶制

古代中国(如商朝、西周)存在奴隶制度,奴隶占比低于希腊、罗马,但奴隶无人身自由,生活普遍困苦,远不如农民。(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奴隶的社会,但不是像希腊、罗马那样的奴隶社会。)93 关于奴隶制最早的细节出现在其历史晚期,即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在汉朝,奴隶、商贾和商人在法律上不属于人,其重要性低于农民、政府官员、职业战士、贵族和皇室。然而,汉朝的作家们经常指出,奴隶的生活比农民更好。农民有时会借钱还不起,而债权人可以夺取他们的土地并要求他们耕种。贵族和富商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聚敛土地,农民为他们劳作,却几乎不可能再次拥有土地。皇帝偶尔会尝试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但贵族们又会开始重新获得土地。

奴隶主要在家庭中服务,很少在农场工作。奴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很小,可能不到总人口的1%。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这个比例可能看起来更高,因为大多数奴隶生活在城镇,在那里他们为贵族和富人服务。罪犯的亲属经常被政府奴役。政府拥有的奴隶负责在河流上拖拉驳船。他们照顾皇帝的马匹和狗,并在政府公园(尤其是皇家使用的公园)担任猎场看守员。在皇帝的宫廷里,他们负责记录水钟并敲鼓报时,侍奉宾客和皇室成员,并为穿过宫殿的人们开关门。这些职责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履行。私人拥有的奴隶是房屋清洁工、厨师和厨房工作人员。有些奴隶被用作保镖或守卫祖先的墓地。其他人则侍奉主人或情妇,帮忙理发和其他美容工作。技艺娴熟的奴隶制作陶瓷和织物出售。主人利用奴隶组成帮派,殴打甚至杀害敌人,恐吓城镇。无论是政府拥有的奴隶还是私人拥有的奴隶,有时都会被赋予一些机密任务,例如记账和传递信息。94

家庭生活

中国古代的家庭生活被描绘得和谐美满,这与现实不符。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家庭中男女角色的划分是“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的田园诗意。从儒家思想到后世封建礼教,中国的思想伦理建立在父权制和男权至上,女性受压迫和屈从的基础上,儒家礼教提出的‘三从四德’(未嫁从父、嫁后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其典型体现。(其特点是“三从四德”,即未嫁从父、嫁后从夫、夫死从子;讲道德、讲规矩、谦虚谨慎、勤勉敬业。)95 它表明,女性过去的生活完全受男性主人的支配,没有任何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妻子被描绘成勤俭持家、爱丈夫、为家庭快乐,但实际上,她完全被束缚着,完全被剥夺了在现代社会被视为极其重要的基本权利。

这一时期的妻子们与丈夫有着共同的抱负,鼓励他们追求高尚的事业,在他们遭遇失败和贫困时给予他们极大的同情,帮助他们保存和增加财富。96 另一方面,她们常常遭受身体虐待,被社会孤立,被迫与妾争宠以博取丈夫的欢心,这使得她们的地位令人艳羡。尽管生活在男权社会,永远承受着男性为男性制定的哲学和宗教规范的重压,现实依然残酷,但一些女性确实突破了这些藩篱。日常生活的现实意味着许多女性能够并且确实打破了传统,其中一些女性凭借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甚至统治了中华帝国,过上了非凡的人生。97

儿童状况

至少,公元前415年,一位信奉儒家思想的中国统治者引入了一套道德准则来规范社会行为,中国儿童的生活开始显著改善。公元前202年,汉朝初年,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国策。公元前145年,蜀郡太守文翁在全省设立男校;他的毕业生成绩斐然,汉朝政府因此建立了一套教育体系,鼓励最优秀的男孩入学,并通过竞争官职来改善生活。98

子女对父亲和母亲应给予同等的尊重和服从,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虐待子女。子女若考虑结婚,必须事先告知父母。儿子和女儿均不得拥有个人财产,也无权在未经父母同意的情况下赠予任何家庭财产。另一方面,父母无权通过遗嘱或其他方式将任何财产处置给除其子女以外的任何人,如果子女已故,则不得处置给子女的子女。父母去世后,子女必须服丧三年,并定期举行祭祀以纪念父母。99

妇女地位

在古代中国,每位女士都曾渴望生为男性,甚至传统文学中的女性角色也会表示,她们前世是男性,但今生却以女性身份回归,以此作为对前世行为的惩罚。这类故事中,女性角色的另一个基本开场白是“不幸地,她生来就是个女孩”。有趣的是,由于女性无法获得金钱,而且终有一天会离开家庭,加入夫家,因此许多女婴在出生后不久就被遗弃,孤身一人。女性被期望在四个方面表现出色:忠诚、谨慎的言语、勤劳和优雅的举止。在中国社会,女性的美德是一种特别受重视的品质。被视为特别有德的女性,例如贞洁的寡妇,有时会在死后被授予祠堂、纪念碑或牌位,或将其名字刊登在荣誉讣告中。这种做法在公元12世纪理学家朱熹的著作之后尤为流行。100 夫子是三国时期曹魏和公元三世纪晋朝的一位官员、学者和诗人,他这样表达了他对中国女性最恶劣状况的看法:

身为女人是多么悲哀啊!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它更便宜。
-------------------------------------------
女孩出生时没人高兴
家里人并不重视她。
后来她长大了,躲在自己的房间里
害怕看男人的脸。
当她离开家时没有人哭泣——
雨一停,云就突然停了。
她低下头,镇定下来,
她的牙齿紧贴着红唇
她无数次地鞠躬下跪。
甚至对仆人,她也必须谦卑自己。
-----------------------------------------
她的脸会随着岁月而改变
她的主人将会找到新的乐趣。101

此外,女性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必须服从和依靠丈夫;即使丈夫去世,也不得改嫁。男人可以拥有众多妻子和妾,而皇帝却拥有后宫。一般达官贵人也拥有众多妻子和妾。男人可以娶许多女人而不必承担责任,而女人却连基本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婚姻

在古代,婚姻与爱情几乎无关;因为它的目的是为了生育后代,让健康的伴侣走到一起。男人不结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独身主义被认为是对祖先、国家和种族的犯罪,即使是神职人员也绝不被宽恕。在古代,会任命一位特别官员,负责监督每个男人是否在30岁前结婚,每个女人是否在20岁前结婚。102

在尧舜时代(公元前2357-2208年),婚姻仪式很少。嫁妆通常很丰厚。同一祖先的男女通婚似乎没有任何限制。周朝时期,婚姻制度发展出复杂的结构,并一直沿袭至今,直至满族政权的末期,几乎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事实上,早期婚姻的规则和习俗被一代又一代地沿袭,并最终成为中国正式颁布的婚姻法。103

当时婚姻的首要条件是父母同意。其次是媒人。两户人家欲成婚,必须由第三人或多方进行商议,第三人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或两者兼有,并向两户人家提亲。同姓禁婚也起源于这一时期。年龄由习俗而非法令规定。孔子在评论这些婚姻习俗时说道:“古之君王,以天道顺人心,是以之为之。故不犯之者死,守之者生。” 104

女孩在婚礼前被严格隔离。她的丈夫除了用计谋之外,不得见她。很多情况下,丈夫在婚礼上揭开面纱时才第一次见到新娘。婚后,新娘与丈夫住在其父家或附近;在那里,她为丈夫及其母亲劳作,直到生死轮回将她从奴役中解放出来,并准备将这种奴役强加于她儿子的妻子。105

婚礼以祭拜天地和新郎的祖先来隆重举行。在神龛前,新郎新娘宣誓,并饮下用切半的瓜酿成的酒,这一习俗象征着他们神圣誓言的宣誓。妻子是一家之主,与丈夫一同祭拜祖先。按照传统,长子将成为家族的继承人。106

离婚

在古代中国,妇女几乎可以因任何原因被离婚,从不孕到多嘴;她自己永远不能与丈夫离婚,但她可以离开丈夫回到父母身边,尽管这是最后的手段。107 许多历史记载都提到,已婚男子与未婚女子之间存在许多不正当的关系,导致原配离婚。

贞洁

在古代中国,贞洁在女儿身上受到推崇和严格要求。这种观念在社会上得到了极大的成功,以至于中国女孩们甚至会因为认为自己被男人无意触碰而感到羞辱而自杀。但对于未婚男子来说,贞洁并不受任何限制。他们去妓院被认为是正常且合法的;男性的性行为就像一种欲望,需要尽情享受,而不能有任何羞耻。108 与这些男性有染的女孩常常会隐瞒她们的不正当关系以避免受到惩罚,但却喜欢与男性相处以满足她们的肉欲。

性欲

在公元前一千年的中国道教哲学中,两性被描述为阴和阳。阴,即女性元素,被认为是柔软、屈服、黑暗和被动的,以水为象征。阳,即男性元素,被认为是刚性、主动和明亮的,以火或风为代表。人们认为女性拥有大量的阴,而男性充满阳。中国人认为,男女通过长时间的性爱游戏(包括多次女性高潮)来交换能量类型非常重要。人们认为,男性在从女性身上吸收必要的阴之前,如果射精过快而耗尽阳精,会特别不健康。在周朝后期(公元前 770-256 年),鼓励男性嫖娼以增强阴气。从公元前 220 年到公元 25 年,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哲学,它认为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罪恶的,需要限制在卧室里;丈夫和妻子不得在婚床之外互相触碰。配偶之间的性行为仅限于生育和维护家庭稳定。

男人可以纳妾,但儒家思想对这一行为进行了诸多规范,例如关于男人与妾交合的频率,以及妾在交合后是否可以留在床上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道教再次成为主流思想,性爱再次受到鼓励。学者们出版了性爱手册,其中描述了一些可以延长男性性能力并增强女性性欲的呼吸技巧,旨在促进男女之间阴阳能量的传递。男女之间的性爱被认为是改善健康和延年益寿的一种方式。在此期间,红色与女性联系在一起,白色与男性联系在一起。109

一夫多妻制

在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皇帝可以拥有一位皇后、三位妃子、九位嫔妃、二十七位嫔妃和八十一位妾。宫女们会记录这些女性的月经周期,并安排她们与皇帝的性生活,这一安排的性目的因此而凸显出来。在上层阶级,男性只有一位正妻(没有再婚的选择),但新娘会将自己的侍女介绍到丈夫家中,作为他未来的嫔妃或妾。权力越大,后宫也就越大。据唐代性爱手册《大乐府》记载,近代皇权的复辟和扩张,加剧了上层女性的性剥削:“每晚九位普通后妃,皇后两夜月圆之夜,此古例,宫女们用朱笔细心记录。然而南美宫后宫三千余女,却齐聚一堂,向皇帝炫耀她们的魅力。”

商业卖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或三世纪,当时正值帝国扩张,中产阶级日益富裕,但财富不足以长期维持更多女性的性生活。帝国财富的涓滴效应及其对性行为的影响在这一发展背后显而易见。110

常生活

在中国古代,大多数人生活在乡村,在田间劳作。农村人口的辛勤劳动构成了中华帝国的基石。大多数农民生活在精心照料的家族土地上。虽然他们不受任何领主的束缚,但他们必须纳税、服兵役,并且每年要花一定天数从事道路和运河等公共工程。公元前207年,推翻秦朝的农民起义爆发后,大多数皇帝都小心翼翼地避免给农民带来过重的负担。总而言之,农民的生活非常艰苦。从锄地到施肥,大多数农活都是手工完成的。农民及其家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维持和调节农作物的供水。他们用水桶运水或使用手动灌溉机。在中国北方的丘陵地区,农作物种植在山坡上开凿的狭窄梯田上。水通过人力灌溉机器从水井和水渠输送到梯田。在中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区,这些井然有序的灌溉系统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格局。111

食物

烹饪艺术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中国人食用和烹饪的食物种类繁多,如同地域本身一样丰富多样。中国烹饪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烹饪被认为是区分不同文明的活动。饮食和烹饪对古代中国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关于商朝皇帝汤显祖的传说中看出。商汤选择了曾为厨师的伊尹作为他的宰相。(汤显祖选择了一位著名的厨师伊尹作为他的宰相。)文献记载还显示,西周时期,宫廷中有两千多名侍从忙于为皇帝和他的妻子准备食物。中国烹饪被认为起源于商朝,历史学家认为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掌握了至今仍用于烹饪中国菜的蒸、炒和炸等烹饪技巧。当时,大米和小麦是主要食物,但均衡的饮食被认为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除了肉类和鱼类,还应该包含蔬菜水果。112

筵席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富人常常享用丰盛的筵席。相比之下,普通百姓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只吃简单的豆类、谷物和蔬菜,很少吃肉。虽然大米一直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主食,但北方省份的人们主要食用小米和一些小麦。无论贫富,中国人都会用各种各样的香草和香料来调味。为了节省燃料,食物会被切成小块,然后用铁锅或炒锅快速烹制几分钟。113

食物盛于竹制、青铜或陶制的器皿中,用筷子(有时是象牙制成的)进食。食物本身因口味或收入的差异而大相径庭。农民饲养猪和家禽,北方以小米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富人则举办丰盛的宴会,涵盖“五味”,即甜、酸、咸、辣和苦。酒在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一直受到各个阶层的欢迎,当时的道德家们对民众的过度纵酒行为深感惋惜。114 因为喝酒会把人引入歧途,醉酒之后,人们就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比如强奸、猥亵、偷盗和斗殴等。上层阶级可以享用各种各样的肉,包括马、牛、鸡、猪、羊和鹿,而鱼通常是平民能吃到的最好的。然而,每个人都会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里设宴款待。婚礼和其他重大活动也会举行宴会。这些宴会上会提供特殊的菜肴。然而,富人的宴会最为特别。在这些宴会上,有许多不同的食物可供选择。除了各种蔬菜外,还会提供烤鸭、野鸡和野猪肉。有时还会端上一道不寻常的菜肴,比如熊掌。115

奇怪的食物

中国食用狗肉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起源于北方。在古代中国,狗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可以看家护院,可以狩猎,也可以被宰杀食用。此外,狗和狗肉被认为是祭祀祖先的重要祭品,也是祭祀神灵的食物。116 在中国东南部的广东和广西两省,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认为猫肉是冬季很好的暖身食物。据估计,即使在今天,中国南部的广东省每天仍有1万只猫被食用。117

海鲜菜肴包括鱼唇、鱼眼和醉虾。醉虾是将活虾浸泡在酒精中,然后掐掉虾头食用的美味佳肴。糖醋黄河鱼则是在它还活着、还在呼吸的时候烹制并上桌。这种做法至今仍为中国人所沿袭和喜爱。

千年蛋是广东的一道美味佳肴,由鸭蛋制成,表面涂上石灰、灰烬和泥土,在咸水中浸泡100天,直到蛋黄变成绿色,蛋白变成胶状并呈深棕色。有人说,千年蛋是用马尿浸泡的。118

传统节日和游戏

中国历法中穿插着几个全国性的节日。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新年,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在这个为期15天的节日里,家人团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佳肴,交换礼物。另一个重要的家庭节日是清明节,人们在这一天扫除祖先的坟墓,并为祖先的灵魂留下祭品。119 每年春节,郑国人都会来到流经郑国的两条河流,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有两个目的:一是召唤和安抚亡灵;二是驱除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时可能被扰乱的邪气。120

墨子提到了中国四个国家——燕国(北方)、齐国(东方)、宋国(中部)和楚国(南方)——的著名节日盛行一时。根据这位哲学家对这些庆典的一句话描述,这些节日都吸引着男男女女纷纷前来参加。在整个古代中国,女性参与了许多在露天场所举行的、全社会参与的节日活动。这些节日的时间通常与农耕周期相一致。在这些仪式中,确保人类和土地的丰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与神的沟通也涉及其他与生死相关的重要问题。人们最喜欢的聚会场所似乎是河岸、树林以及有山有水的地方。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尽情享受,但适婚的年轻男女可能体验到了最大的兴奋 121 ]以下是中国古代的一些地方节日:

新年

全国最重要的节日是元旦,在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之间。人们燃放爆竹和烟花来迎接新年,并祈求灶神早日升天。这些烟花也起到驱邪的作用。爆竹是用干竹子做成的,清晨扔进火里,燃烧时会发出巨大的爆竹声。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爆竹,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会燃放烟花,但每个城市都会举办某种形式的公共烟花表演。新年伊始,人们会大规模宰杀猪、鸡和羊,以祈求来年土地丰饶。新年期间,人们会举行神猪(圣猪)仪式,将尽可能肥壮的猪放入赛场,看谁的体重最大;获胜者将被献祭给当地的神灵,其他的猪也会效仿。122

程氏春节

郑国的青年男女,聚集在洧水与溱水的交界处(聚集在陈水和渭水的交界处),成群结队地去采兰花。123 她们对歌挑战,然后卷起裙摆渡过渭河。当新人团聚时,新人们在离别时互赠一朵花作为爱情信物和订婚的象征。这个节日是在春季正月辰、渭满之时举行的。另一个传统是将节日定为农历二月,即桃花盛开和初雨降临的时期。在程氏,祭祀、各种净化、采花、渡水、歌咏比赛、性仪式和订婚都融合在山水间的春季节日中。

鲁国春节

这个节日是这样描述的: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谈话,问他们的志向:如果某位君主认识他们并任用他们,他们将如何运用自己的才能?其中一个弟子回答说,就他而言,他想在春季的第三个月,穿上适合季节的服装,举行仪式,与五六个成年男子和六七个少年男孩一起去河里沐浴,在雨坛下享受微风,然后唱歌回家,孔子同意了。王忠在他的《论衡》中认为,这是对孔子故乡鲁国举行的春雨节的描述。参加者是舞者和音乐家,仪式由他们负责,一个由六七个少年和另一个同样多的男子组成。他们成群结队地涉过河流,在专门用来祈雨的舞蹈和歌曲的小山丘上唱歌。124

陈节

陈节在织布工作完成之际举行。古老的乐器、扇子和鹭鸶随着歌声飘舞。在元山丘陵地上,成群的舞者祈雨而行。歌舞者男女皆有。如同河畔的程氏一样,在元山丘上,少男少女们用歌声互相呼唤,献上鲜花,表达爱意。性仪式在节日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祈雨节、生育节、订婚节,歌舞比赛、采花和性仪式,这些都是元山丘上举行的节日。

春节

在首都南郊,春分(燕子归来的正式节日)当天,人们会用一头牛、一头羊和一头猪来祭祀考麦。国王亲自出席,王后接见了九位次等妻子和所有其他宫廷女眷。一份礼仪礼物(一杯酒)被呈献给那些分享国王卧榻的女子。人们还带来了弓盒,并在考麦面前(向这些女子)献上了弓箭。燕子归来的节日最初是一个以河流和山脉为主题的春季节日,包括净化、沐浴和竞赛,这是一个有助于怀孕的节日,在古典仪式中,它被简化为一个简单的多子节。125

人们的闲暇时光通常用来玩骰子、纸牌或象棋等技巧性游戏。富人则把闲暇时间用来练习书法、作诗或听音乐。126

运动的

中国古代有很多体育运动和娱乐活动。据记载,大约公元前2000年,猎鹰就已在宫廷中使用。127 就体育运动而言,狩猎,尤其是猎鸟,似乎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消遣方式。公元前660年,据说魏国(正统)的一位王子酷爱斗鹭。公元539年,文献记载楚国在今湖北省北部德安县以南的一次大型狩猎中使用了四匹马拉的战车。这些狩猎既是一种军事训练,也是一种体育运动。公元前534年,鲁国的一次大型狩猎被详细描述;当时也使用了战车,战车的辕轴成对立排列,车辕尖端在上方相接,形成一个“辕门”,门上还悬挂着一面旗帜。公元前517年,鲁国两位显赫的官员发生争吵,原因之一是一人在他的斗鸡身上放置了金属马刺,而另一人则在他的斗鸡羽毛上撒了芥末:由于其中一个象形文字含义模糊或具有双重含义,“翅膀上的芥末”是否意味着“头上的金属头盔”尚不确定。公元前307年,举重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秦朝的一位王子在试图举起一个沉重的金属三脚架时因扭伤而死亡。当时还有一种类似足球的球类运动。然而,通常情况下,人们担心富裕的中国阶层的主要娱乐活动是宴会、文学交流和女性社交。128

周朝时期,棋类、射箭、弹琴、击剑、斗鸡、投瓮等运动在闲人及富人阶层中盛行。较为剧烈的娱乐活动包括击剑、骑马以及猎捕野鸡、野兔、野猪、鹿和老虎。129

衣服

中国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最早出现服饰遗迹的国家,人们发现了公元前 5000 年左右的草鞋。到公元前 2000 年,该地区的许多民族都开始用兽皮制鞋。公元前 1550 年之前,中国人发明了褂和裤。褂是一种夹克,里面可以垫上稻草,在寒冷的天气里保暖。裤是裤子。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所有中国穷人的衣服都是用大麻制成的,大麻是一种纤维坚韧的植物。用亚麻制成的亚麻布慢慢取代了大麻,成为人们的首选面料。到公元前 200 年,中国的皇帝需要在不同的季节穿着不同颜色的长袍,以祈求神灵按照可靠的顺序改变季节。在公元前 202 年至公元 220 年的汉朝,裾成为标准服饰,后来在西方被称为马来衫,它有一个硬领。130

麻等植物纤维被用来制作布料。羊毛在周朝开始使用。丝绸在商朝时期就已成为重要的产品。丝绸价格昂贵,仅用于制作正式仪式上穿着的长袍。131 周朝的服饰与后来满族的服饰并无二致。当时的服饰通常为长袍,外罩短袄,袍子右侧系扣。当时的服装材质为亚麻和丝绸,贫民用棉衣裹身御寒,富人则使用毛皮。132

房屋

在中国,大约公元前4000年,黄河文化的房屋都是圆形的,木墙外部用土堆支撑,锥形茅草屋顶在中间隆起。这种基本结构在东亚大部分地区传播开来,公元前200年,本州岛上仍然有圆形房屋。133

在都城,房屋是用石头和泥砖建造的。富人的房屋是用木头建造的,屋顶由立在石头或青铜基座上的柱子支撑。除了富人的房屋外,许多这样的房屋既是家庭生活的地方,也是工作场所。在一些乡村地区,房屋是从山腰凿出来的,或者深深地挖进厚厚的黄土(淤泥或粘土沉积物)中,用来抵御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炎热。长方形或椭圆形房屋的屋顶用芦苇或稻草覆盖,下层深深地嵌入地下。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地上房屋似乎已经变得很普遍,战国时期是秦朝之前。134

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三代同堂。每个家庭都遵循严格的行为准则,这反映在房屋的布局中。外院两侧的房间用于招待客人,通常还设有书房。内院则为家庭成员保留。一家之主,通常是祖父,与妻子儿女一起住在主屋里,侧房则分配给近亲。主屋后面是厨房和仆人的房间。有些房屋周围环绕着花园,花园被外墙围起来。135

建筑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始于风水原则,风水一词意为“风”和“水”。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主要遵循三个具体的原则。首先,建筑应对称平衡,就像“气”代表自然界和人体的对称与平衡一样。这意味着,如果将建筑沿中轴线一分为二,则两部分将互为镜像。其次,屋顶应由柱子而非墙壁支撑。这使得建筑工人能够更好地欣赏周围景观;室内视野不会被封闭空间、与自然隔绝的实体墙壁所阻挡,从而保持更自然的能量从外部流向内部。最后,屋顶本身应为弧形而非直线形。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信仰:弧形屋顶可以驱邪,而平屋顶则会让邪灵进入建筑。136

亭子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竹子、编织物、石头或木头制成,通常建于历史名胜或山丘之上。亭子比大型建筑更能体现中国建筑的典型特征。亭子是为了纪念名人或纪念某个事件而建造的。它融合了一些中国建筑最具特色的元素,例如支撑柱、雕花或彩绘的檐壁,以及由斗拱支撑的马鞍形屋顶。中国最著名的建筑是长城。137 城墙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每个村庄和城市的基础。中国的城市没有城墙,其重要性可以从“城”和“墙”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城”和“墙”中这一事实中体现出来。寺庙和房屋建在城墙和封闭的院落内。早期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138

尽管长城名不虚传,但中国建筑的伟大天才并不在于修建长城,而在于创造了既能应用于大型建筑又能应用于小型住宅的建筑技术,并且这些技术用途广泛,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应不同的建筑材料。因此,在中国北方,人们使用沙漠地区的黄土做砖,并与木材混合建造建筑物;在中国中部,人们使用石材与木材混合;在中国南方,人们不仅使用木材,还会使用石材、竹子和木材。所有建筑工人都遵循秦始皇时期发展起来的基本做法。他们会挖好地基,然后用未凿好的石头填充,搭建竹子或木头框架供工人攀爬,在地基上设置柱子来承受建筑物的大部分重量,而墙壁则几乎不承重。139

周朝时期,几种艺术形式鲜有存世,其中之一便是建筑。其中一种建筑的特点是悬垂式的陡峭屋顶和上翘的转角,其建造目的是为了满足世俗和宗教、公共和私人用途。140 由于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因此最早时期的实例没有留下。

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有七个主要王朝。每个王朝由来自同一统治家族的众多领导人组成。这七个王朝分别是秦、汉、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共持续了一千六百八十一年,在这些古代中国王朝中,统治者被称为皇帝。

皇帝是古代中国的上层阶级。他们身着丝绸制成的华服,拥有巨大的权力。有些皇帝,比如秦始皇,滥用职权,要求所有人都必须信仰他的宗教。他还焚烧一切与他的宗教信仰不符的书籍。

政治史

数千年来,多种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在黄河、长江及周边地区交相辉映,没有哪个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优越。作为第一个王朝,商朝(公元前1600-1046年)在文化、军事和政治上仅略胜一筹,但其势力范围仅限于黄河中游。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灭商成为重要的转折点。周朝的领导人利用这一胜利迅速扩张了其直接和间接控制的领土,在渭河以南延伸至黄河中下游,并进一步向南延伸至淮河和汉水地区,建立了军事和民用统治体系。从一开始,周朝统治的成功就不仅源于其强大的行政和军事实力,也源于其独特的合法性机制。周王成功地将自己定位为至高神明天与下界百姓之间的专属调解人。作为“天子”,他们继续享有对其盟友的明显优势,并服从于地方领主(诸侯)。周王处于礼仪和社会政治金字塔的顶端,使得这个饱经风霜的王朝得以延续数百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周王朝持续的象征性优势或许激发了人们在周朝统治瓦解后数代动乱中对政治统一的追求。141

公元前6世纪末,多国共治的春秋时代濒临崩溃。在它的废墟上,各国之间爆发了战争,直到公元前453年晋国解体,才进入了一段时期。在一个战乱不断升级、血腥屠杀不断、国家动荡不安的时代,在一个敌对国家经常试图破坏邻国国内秩序的时代,显而易见的是,除非“众生共存”(oikoumene),否则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永远无法得到解决。142 已成定局。外交手段不足以稳定天下,政治统一成为摆脱无休止混乱的唯一可行途径。因此,对统一的追求成为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一种特殊思想共识,并在天下大帝国尚未形成之前就为其赋予了合法性。由于这些国家与动乱、流血和普遍的混乱联系在一起,早在军事上被摧毁之前,其思想上就注定要灭亡。公元前221年,战国的零和博弈在浴血奋战中结束,当时最强大的地方国家秦国通过一系列辉煌的军事战役消灭了敌人。骄傲的秦王自封为始皇(公元前221-210年),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秦国试图通过各种实际和象征性的手段向其臣民传达稳定和统一有序统治的感觉。例如,他们统一了度量衡、重量、货币、正字法、法律和历法,为以后的历代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体系;他们还将被征服国家的精英成员纳入帝国政权。143

公共行政

中国公务员制度是中国传统政府的行政制度,其成员通过竞争性科举选拔,为中华帝国带来了两千多年的稳定,并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社会流动的主要渠道之一。144

上古时期,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似乎已开始实行封建统治。当时的周天子在周公的协助下,援引天命的概念来使其统治合法化,这一概念几乎影响了之后的每一个王朝。这明确表明皇帝不再是“神”,但仍然有权根据天命进行统治。周朝建立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的宗法制度,以太子为中心。世系是区分君王与臣子关系亲疏、君王贵贱的标准。这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贵族阶级等级森严,从最顶层的天子到他的诸侯——公爵,再到公爵的诸侯,最后到最低层的士族。这个等级制度的底层是“被统治者”,包括普通农民、大量农奴以及被征服的部落。后两者是社会的最低层级。被统治者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前述封建制度最终被秦朝(公元前221-206年)的开国皇帝废除,建立了中华帝国。该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行政体系,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县,由高度集中的法家政府在专业官僚机构的支持下运作。它奠定了中国省级和郡县制度的基础,这些郡县制度至今(两千多年)仍以类似的省份形式存在。秦朝皇帝试图推行详尽的刑法,强调以法家思想取代本质上是封建习俗的道德观念。政治上精明但严苛的中国法家思想强调严格遵守法典和皇帝的绝对权力。严苛的秦朝统治很快被汉朝更为温和的政治治理所取代。汉朝(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是第一个信奉儒家思想的朝代,儒家思想为中国封建王朝末期之前的所有朝代提供了思想基础。145

经济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最早的重要文明都以农业经济为主。在农业经济中,国家的财富取决于农业的生产力。在中国,政府官员会记录易货贸易的使用情况,并将其频率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健康状况的指标,易货贸易越多,经济就越不健康。农业始于公元前 6500 年左右的东亚。黄河流域的人们开始种植小米。早期中国经济的中心是黄河流域,商朝也在此建立。黄河流域的人们是农民。这些人有时会种植剩余的粮食,用来交换货物,因此,他们拥有的货物比狩猎采集者多,从而提高了生活水平。通过这种方式,一些人获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财富,并促进了社会上层和下层阶级的发展。究竟何时,用盈余换取财富的能力促成了商朝向完全现金经济的转变尚不清楚,但中国商朝(公元前1600-1046年)(公元前1500-1045年)遗址的考古证据表明,当时的商朝已经发展出强大的现金经济。当时的人们可以建造工厂来生产金属制品和陶器,用钱币支付工人的工资,也可以用钱币出售产品。这一发展使得商朝的经济比完全以物易物的经济更加高效,这在与邻国争夺权力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146

收入

这一时期最准确的财政数据来自 1993 年在银湾发现的一批文件,其中提供了公元前 15 年前后东海郡(位于山东)行政管理的详细信息。当年政府收入为 2.666 亿钱和 506,600 石粮食,其中 1.458 亿钱和 412,600 石已经支出。假设这些数字代表国家总收入,并考虑到东海郡约占帝国人口的四十分之一,并且(除了其不寻常的规模外)它可以被视为一个相当“平均”的省份,因为它既不在首都地区,也不在大平原高度发达的旧核心,也不在边缘地区,因此在整体经济发展方面并非完全不具代表性,根据报告的数据推断,帝国每年的收入约为 107 亿钱和 2030 万石粮食。以 50–75 现金/石 = 户计算,总计将产生约 120 亿现金。147 虽然这无疑是一种极其粗略的推断,但它恰好与《新论》残篇中记载的国家总收入123亿钱相符。根据这份资料,自西汉末年起,每年征收的赋税超过40亿钱,其中一半用于支付公务员的薪水,另一半则留作应急之用。此外,据说小库还产生了83亿钱的收入,用于维持朝廷以及皇帝的赏赐。148

周朝时期,国家垄断了盐矿的捕捞和开采。国家的收入不仅来自垄断,还来自征收土地十分之一的出产,包括商人用布匹支付的船舶租金,以及对市场销售和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款。149

农业

《尚书》是孔子编纂的文献,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4世纪。早在公元前24世纪,中国人就已开始从事农业。根据传统,他们在公元前28世纪就开始从事农业,并在公元前23世纪设立了农业大臣。150 然而,中国的农业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区独立发展。公元前 6500 年至 4500 年间,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农民驯化了水稻。大约在同一时期,中国北方的农民专注于在黄河两岸种植粟米。第一批农民必须利用已经生长在该地区的各种植物。野生稻在被栽培之前,已经遍布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已知最古老的稻作地点是李营平原的彭头山;科学家认为那里的居民在公元前 6400 年左右就开始种植水稻。公元前 4500 年左右,长江入海口以南的杭州湾是一个围绕稻作发展起来的大型社会的所在地。当时人们种植水稻和其他水生作物。当中国南方的农民驯化水稻时,中国北方的农民也在进行他们自己的粟米实验。两种粟米,高粱和狐尾,被选为中国北方的种植作物,这两种作物都几乎不需要水就能存活。最早的粟作农业证据是中国北方的裴李岗文化。这些人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开始生活在黄河附近。公元前4500年左右151

行业

商代,中国工业初具规模,专注于大规模生产家用器具和工具。周朝时期,工业蓬勃发展。商人们出售从下游河船上新运来的精美亚麻布和丝绸。裁缝在店铺里为富人制作锦缎长袍。毛皮商则加工服装和羔羊皮。皮革工人制作绑腿,珠宝商精心切割精美的玉石,并为贵妇制作耳针。家具在富人的住所舒适奢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瓦工来铺设地板,需要木雕工来设计精美的隔断下部面板,需要木匠来打磨和抛光巨大的梁木和椽子。其他工匠则致力于制作筷子、竹器或陶器。陶器和铁器等厨具则由技艺更精湛的工匠制作,而一个工匠行会则专注于青铜器的制造。152

贸易

早期丝绸、漆器、毛皮、夏布、盐、宝石、金银和象牙的贸易十分活跃。这些贸易对商业往来几乎没有限制,但后来,许多关税阻碍了贸易的发展。153

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积极发展境内贸易,并延续了入侵拥有其所需商品(例如来自西方的马匹)的国家的做法。与前朝相比,汉朝更加注重对外寻求贸易机会。其主要精力集中在陆路贸易上。汉朝以数十万士兵的生命为代价,将游牧入侵者赶出西北,并将长城向西延伸,以保护丝绸之路——一条通往波斯并通过波斯通往地中海世界的路线网络。中国向罗马出口丝绸、陶瓷和金属,罗马则以黄金支付。此外,中国人还开辟了通往印度的贸易路线。一些中国探险家留下了他们穿越印度的书面记录。丝绸从中国运往印度,印度换取钻石等宝石以及香木。直到大约公元4世纪,中国才开始认真开展海上贸易。在此之前,它主要与日本进行贸易,日本将其自己的高级丝绸、动物皮毛和陶瓷出口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金属,尤其是铜币,铜币成为日本的交换媒介。154

汉代,丝绸成为主要的出口商品,既作为馈赠外国统治者的礼物,也用于贸易。汉代的丝绸远销中亚各地,远销印度北部,甚至更西至罗马帝国。这条用于运输丝绸的贸易路线被称为“丝绸之路”。155

税收

公元前594年,模范国家鲁国首次对每英亩土地征收10%的税。旧制下,每个耕种者分得100英亩土地,供自己、父母、妻子和儿女享用;在这片土地的中央,还有10英亩“公地”,其劳动成果归国家所有。156

长老是民间与政府沟通的主要纽带。他们负责征收土地税或粮食税,以及芦苇税(一种向使用河湖沿岸芦苇的人征收的小额税款)、盐税、烟酒税以及厘金(一种对过境货物征收的税款)。征收的款项上缴各省和中央国库。157

公元前548年,楚国下令进行地籍测量,并对武器、战车进行全面清点,并记录了各郡土地面积和价值、山林面积及其可能提供的资源。为了将赋税确定在合理的数额,还对盐滩、贫瘠土地以及易受周期性洪水侵袭的土地进行了清点。从洪水中拯救出来的区域用堤坝保护,并通过倾斜的河岸细分分配,但没有采用严格的九宫格制度。直接税和间接税都得到了精确的确定,每个郡必须提供的战车数量、战马数量、战马价值和战马年龄也得到了精确的确定。

中国在铸造硬币之前,曾使用贝壳、铜刀和铜铲作为货币。中国最早使用的货币有些是用锡、铅和铁制成的。刻有文字的烧土也是一种交换媒介。其他物品在不同时期也构成了货币。到公元前 7 世纪,贝壳、手斧、镰刀、铲子、刀、锄头都已开始流通。公元前 12 世纪,刀和其他常用物品被制成硬币。用于交换的刀的形状很笨重。因此,刀刃被缩短,只剩下刀柄的末端,留有一个孔,可以串起多把刀。这种钱(现金)上带有新月的痕迹,根据传说,皇后手中握着的蜡像上印有她的指甲。158

公元前 450 年之前,中国就出现了由金属铸造的钱币。早期的钱币由青铜制成,形状类似于以前用作货币的刀和铲。到大约公元前 250 年,钱币已在中国各地普遍接受,但农民之间,尤其是在边远省份,仍然以物易物。早期的中国钱币体积大、重量重,主要用于大宗购买。即使在汉朝(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220 年)灭亡之后,军官的军饷仍然以货物支付。人们通常使用丝绸卷而不是硬币来支付服务费。秦朝(公元前 221-207 年)政府试图统一中国的钱币。公元前 112 年,秦朝发行了五铢钱(五斛钱)。这种钱币是圆形的,中间有一个方形孔,可以与其他钱币串在一起。通常,五斛钱串在一起,以 100 斛为单位。这些钱币的成分有 80% 是铜,20% 是其他金属,通常是铅。159 大约公元前 140 年,用白鹿皮制成的纸币或羊皮纸币(即“皮票”)被用作货币。160

公元9年,中国政府发行了28种新币,材质包括金、银、铜、锡、铁、铅、贝壳和玳瑁。这些钱币的式样多种多样,有圆形、匙形,还有人形等。161

教育

在书写文字笨重的年代,人们并不鼓励将其用于日常家务。令人震惊的事实是,在中国,不仅没有在软粘土上书写,然后再烧制,而且从未有人提及或设想过这种可能性。这一事实有力地驳斥了波斯和巴比伦文学文明传入中国的说法,因为认为一项如此适合中国王公所居住的黏土(具有胶结特性的黄土)的发明,即使有人对其稍有了解,也会被忽视,这实在不合情理。162 直到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公元前1122-256年)才有关于中国早期教育的确切资料。当时,最高等的学问包括礼、乐、射、马、文和数。孔孟时代,私塾林立。孟子谈到技艺教育,师傅教人时,用圆规和方尺,徒弟也用圆规和方尺。

大约公元前140年,一位名叫文翁的省级官员,被认为是官学的资助者。他从小官中选拔最优秀的人才,监督他们一段时间的正式训练,然后送他们到京城完成学业,以此来鼓励教育。回到各省后,他们被赋予了重要的职位。163

在古代中国,许多农民教儿子耕作,母亲教女儿家务,工匠教他们的孩子和学徒手艺,但家庭中的角色并不总是与性别紧密相连。正规教育仅限于那些能负担得起家庭教师的富裕家庭。西周时期已设有‘国学’‘乡学’(面向贵族的教育体系),孔子时代(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教育垄断,但古代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大众教育’ 。(直到孔子时代(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古代中国才开始大众教育。)穷人完全被剥夺了知识,他们的孩子也不允许离开父母的职业去接受教育。到公元前165年(西汉文帝时期),‘贤良方正’选拔中出现策问环节,是官员选拔中考试形式的雏形,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朝;汉代政府办学机构为‘太学’(始于公元前124年,董仲舒提议设立),翰林院创立于唐代。(公元前165年,开始通过笔试来选拔政府官员。)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设立太学,作为研究儒家经典、培养官员的官方教育机构(为研究儒家经典而设立的翰林院成立),其发展的唯一目的是传播孔子的教义并谴责他人。翰林院有50名学生。这种由政府资助的书院体系后来在汉朝得到了扩展。在这些书院里,学生们要背诵写在木板、竹片或丝绸上的书籍内容。这些书籍内容涵盖医学、军事、诗歌和哲学。学生们不得对文本进行个人解读。他们必须以封闭的思想遵循所学内容。

没有体育课和课间休息,学生们无法保持健康的心态,因此他们没有能力质疑老师。学生们从清晨学习到傍晚。纪律严明,对那些不同意老师教导的人会进行严厉的惩罚。学校主要培养政府工作人员,体现了政府想要推广的思想。成绩优秀的学生会被招入政府部门。164 因为他们思想封闭,愿意服从政府的每一条命令,而不去思考它是对是错。

军事系统

在古代中国,战争仅仅是一个地区争夺统治权、扩张领土、篡夺政权的工具。最初,军队由数万名士兵组成,但在公元一千年,军队人数增加到数十万。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技术更加先进,破坏力也更大。战车被骑兵取代,弓箭被弩取代,最终,火炮被火药炸弹取代。有时,战争不被认可,但与大多数其他古代社会一样,对于普通人来说,难以逃避战争永无止境的诱惑:要么战斗,要么死亡;要么被征召入伍,要么沦为奴隶;要么赢得他人的财产,要么失去自己的一切。

《中国孙子兵法》

三个世纪的残酷战乱标志着周朝的衰落。周朝无力控制诸侯之间的纷争,到公元前481年,中国分裂为七个战国。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弓弩手、骑兵、重装步兵和战车都参与其中。成千上万的人伤亡。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已知有超过五十万人阵亡。在此期间,孙子撰写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为贵族们提供了作战建议。最终,西北的秦国取得了胜利,并于公元前221年将各个封建诸侯统一在一个帝国之下。军队的地位开始下降,而文官制度则日益重要。儒家思想中较为温和的思想盛行。165

陆军实力

皇帝大约有六个旅,一个师或团由 2,500 人组成,一个坤或旅由 12,500 人组成。中国联邦诸侯只占领了黄河右岸的主要平原,不可避免地使用战车,这一点在公元前 220 年秦始皇征服中国之后一直到今天都非常引人注目。在真正的封建时代,只有皇帝拥有 10,000 辆战车的军队。没有一个诸侯有权拥有超过 1000 辆战车。公元前 632 年,当秦国彻底击败其主要竞争对手楚国时,前者拥有 700 辆战车。公元前589年,同一个国家带着800辆战车,渡过黄河,击败了其东部的对手齐国。公元前632年,齐国又向皇帝献上了100辆刚刚从楚国缴获的战车;公元前613年,又派遣800辆战车援助被废黜的皇帝。许多藩属国的一个特点是大家族的壮大,这些家族的私人权力很容易限制在位的公爵、伯爵或男爵的意愿。因此,公元前537年,当楚国国王正在策划对齐国的背信弃义之举时,他收到警告,说齐国国王授意了许多权贵,每人都足以在战场上部署100辆战车。在战争中使用战车是理所当然的事。公元前572年,当楚国和晋国这两个敌对的强国争夺今河南省一个纯中国公国的宗主权时,人们认为相当奇怪的是,这个公国站在楚国一边,却没有带战车随军攻打晋国。公元前541年,楚国一位逃亡的王子到晋国寻求庇护,却只带了五辆战车。晋国统治者羞于看到如此简陋的战车,立即拨给他足够维持100人生活的税金。166

士兵

中国士兵的经费由国家提供。他们被征召入大规模步兵军后,便会获得武器。对于中国各邦而言,这无疑是管理由农民组成的大规模步兵军的更有效方式。君主制国家很容易武装民众,因为他们拥有这样做的权力。由于国家将武器分配给常备军中的农民士兵,盔甲也因此标准化,以便同一等级和角色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装备。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军衔和奖励制度,军衔和奖励可以在士兵的盔甲上清晰可见。中国拥有一套社会政治制度,因此他们能够训练士兵使用复杂的装备和武器。他们能够协调联合作战。因此,中国各邦不像希腊方阵那样只使用单一的综合武器系统,而是将飞弹、骑兵、战车、坦克、攻城舰和其他系统与步兵的冲击武器协同使用。有时这些系统对步兵起辅助作用,有时则起更为核心的作用。167

盔甲

中国古代铠甲由矩形皮革条带捆绑而成,形成一件衣袍。御者在战车上静止不动,身穿长而笨重的皮革铠甲。依赖机动性的步兵则穿着轻便的皮革铠甲,以提高机动性和作战速度。步兵佩戴类似于重装步兵头盔的青铜头盔。步兵使用木盾,木盾表面覆以青铜,后来覆以铁,仅用于防御。轻装步兵机动性强,机动灵活,在近距离一对一战斗中使用这些盾牌,它们不具备进攻或指挥控制能力。战国时期,一些步兵穿着铁甲,这种铠甲由几块铁板缝合在一起,形成一件铁衣。然而,皮革铠甲在汉代仍然是主要的铠甲形式。这表明中国人更注重机动性,因此使用了轻装部队。168}}
盔甲
盔甲
{p | 从商晚期到西周,直至秦朝和战国时期,中国步兵的主要作战武器是戟。戟由用于刺击的矛和用于切割的钩组成,由青铜铸造而成,后来改用铁制成。它在春秋早期步兵部队中最为有用,因为当时的部队机动性并不强。}}

剑用于近身格斗。早期中国步兵使用青铜剑。剑刃长度略大于剑柄长度的两倍。剑的式样和长度差异很大,但剑刃长度约为两三英尺。中国步兵剑可用于刺击和砍杀。战国初期青铜步兵剑发生了两次变革。首先,炼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铁器制造,尤其是剑。其次,“短剑”的制造数量增加。这些较短的剑刃长度与剑柄长度相差不大,可能是为骑兵保留的。169

剑

骑兵和战车

战国后期,骑兵成为中国战争的常见特征。《六经》中,太公曾论及骑兵相较于其他军事力量的威力:“十骑可击百人,百骑可击千人。”

在商朝和周朝初期,战车是贵族、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到了春秋时期,战车的功能更加丰富,当时的史料记载中也多次提到了各种车战。虽然中国战车比希腊的“运动战车”更强大、更灵活、更坚固,但它们从未成为中国军队的主要作战部件。它们比步兵速度更快,但机动性较差,且依赖平坦易行的地形,使其更适合充当支援角色或指挥平台。驾驶战车所需的装备和训练成本,远不及在大规模军队中使用农民步兵的效率。170

著名战役

中国古代内外纷争不断,主要冲突如下:

牧野之战(约公元前1046年)(沐月之战(公元前1027年))

穆月战场通常被认为位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距商朝都城安阳西南不远。如果商朝军队正在与来自西方的入侵者交战,那么这显然合情合理。周朝文献将该地点描述为“荒野”,这意味着它未经开垦,因此可能部分地区被森林覆盖——或者由于靠近河流,因此是沼泽地。据说周武王(武公)的军队包括3000名周朝贵族和800名商朝叛逃者,尽管他的总兵力(包括下层步兵)可能要大得多。由寿信亲自指挥的商朝军队人数要多得多:传统上引用的人数为50万人,但这个庞大的数字肯定是夸大其词。寿的军队中包括许多为了保卫首都而匆忙武装起来的奴隶,无可否认,亲周的资料反复强调商王不得人心及其军队士气低落。

周军阵营的气氛截然不同。人数的不足似乎反而增强了他们的决心。首先,全军集体宣誓效忠其领袖,这在后世的记载中被称为“穆公之盟”。随后,吴王下达了即将到来的战斗命令。他的部队需要集中精力相互支援,以抵消敌方的数量优势。因此,根据《书经》的记载,他们被指示以稳定的速度前进,保持密集的队形,而不是单独作战。“不超过四五击,六七刺,”他们被告知,“然后停下,列队。”吴王的作战计划主要依靠步兵,这可能是因为地形不适合车辆行驶。坚持保持密集队形的另一个原因当然可能是为了防止商朝数量更多的战车突围,如果周朝的战车确实更重、装备更精良,它们可能会与步兵紧密配合作战,以对抗对手更强大的机动性。 《书经》暗示,商朝军队在战斗中可能进一步叛变。据说,当双方阵线交锋时,商朝前线的士兵掉头将后方部队打乱,但这究竟是故意背叛,还是仅仅因为他们无力对抗密集的周军纵队,尚不得而知。无论如何,寿信的其余军队肯定继续坚守阵地,因为这场战斗旷日持久,组织性较弱的商朝军队损失惨重。《书经》略带不实地指出,流血事件“足以让一根木头漂浮起来”。最终,商朝的防线被突破,寿信逃回宫殿,在愤怒和绝望中自焚身亡。171

燕陵之战(公元前575年)

晋楚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发生在二十年后,地点同样位于郑国的燕陵。此时,楚庄王的改革似乎已被遗忘,楚国又恢复了其一贯的依赖数量而非凝聚力的军事策略。《左传》记载,晋军将领意识到寡不敌众,便在一片沼泽后采取防御姿态,用一条壕沟保护正面暴露的部分免受战车的攻击。楚军拥有一种被称为“巢车”的车辆,这种车辆由一个装有大轮子的车体组成,顶部有一个高大的装置,可以用作单人观察哨。楚王亲自占据这个观察哨,必须向站在下方的军官大声汇报所见所闻,并请求解读。尽管有这种巧妙的装置,这场情报战最终还是由一位名叫梅芳皇的晋军军官赢得。在观察敌军战线时,他注意到,按照惯例,较为可靠的楚军正规军部署在战线中央,而前方的沼泽地妨碍了他们的机动,而沼泽地外的两翼则由作战能力存疑的盟军部队把守,他们的对手轻蔑地称他们为“南方的野蛮部落”。

此外,众所周知,楚军两翼的统帅彼此仇视,难以有效合作。因此,缪邈说服他的指挥官采取新的计划。他迅速加强了两翼的兵力,只在中央留下一小股牵制力量。随后,晋军的战车同时从左右两侧发起冲锋,击溃了敌军两翼,并在楚军中路重新部署之前将其包围。楚王被箭射中,但得以安然逃脱,就像近两个世纪前周桓王的遭遇一样。楚国在北方的野心暂时受挫,但来自中国文化区偏远边疆的新威胁很快将困扰这两个相互竞争的强国。172

垓下(开夏)之战(公元前202年)

公元前205年春,项羽被迫率军东北进军齐国。齐国军阀田荣在齐国没有得到任何土地,于是驱逐了项羽提名的诸侯,自立为王。司马迁认为,这场战争是刘邦策划的佯攻,他允许项羽获取文书——或许是故意伪造的——暗示田荣有意攻打楚国。田荣战死,但楚军在齐国的行径极其恶劣,引发了一场民众起义,使项羽在接下来的征战中忙得不可开交。楚军在北方被占领,刘邦出其不意地攻占了淮河以北的彭城,项羽当时正将其作为首都和后勤基地。然而,楚军统帅果断应对,将主力留在齐国,率领三万精兵强行军回师,突袭敌军。庞大的汉军部署迎战,但在一系列交战中,项羽麾下楚军的优势最终决定了胜负。尽管汉军数量占优,但在拂晓的进攻中,项羽还是击退了汉军,重新占领了彭城。司马迁记载,十万汉军被赶入后方两条河流,战死沙场。他们南逃山中,但在灵陂附近的睢河岸边集结。

史书记载,另有十万汉军溺毙于水中,尸体堵塞了河道。但他们不太可能让同样的灾难再次发生,司马迁很可能混淆了两次交战的情报。但无论结果如何,汉军无力抵挡楚军的连番冲锋,而刘邦自身的战场技能显然无法再次集结兵力。公元前204年初,一座防御坚固的营寨在荥阳建成,该营寨位于黄河南岸,靠近秦朝以前的辎重仓敖仓。此外,还修建了一条从粮仓到营寨的道路,两侧有城墙保护,就像秦朝在楚鲁所做的那样,以保障粮食供应。在赵国的第一次交战中,他采用了孙膑佯攻的策略。他在井陉关与占据着防御工事的谢王军队相遇,但他在距关口几英里处停下了军队,派出 2,000 名骑兵连夜行军,包抄敌军阵地。第二天早上,韩信率领军队主力 10,000 名步兵在早餐前出营,漫不经心地宣布,等敌人被消灭后再开饭。然后,他将这些军队从容不迫地部署在敌人面前,显然没有支援,背对着缇江,这样一旦受到攻击,他们就无法撤退。谢王好不容易才阻止他的军队放弃防御,向这个容易攻击的目标发起攻击,但直到韩信旌旗招展、战鼓鸣放,向前推进,并驻扎在前线很远的地方,他才上钩。然而,战役并未就此结束,因为项羽在齐国的军队最终成功镇压了叛乱,并向东进军进行干预。173

八王之战(公元 291-306 年)

八王之乱(291-306年)是晋朝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研究成果丰富;张方作为成都王司马颖的部下,参与战事,当时冲突主要涉及西晋司马氏宗室诸王。(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研究不足的冲突。)它是公元291年至306年中国晋朝国王/诸侯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内战。这一时期的关键概念包括天命的道德力量、战争导致的经济停滞、权力的分散、当时的政治和军事艺术,以及冲突的持续时间、强度和伤亡人数。

公元4世纪初,统治晋朝的司马氏家族内战连年。张方策动攻势,并告知晋王,他们的地盘肥沃,兵强马壮,随时准备再次攻打都城。最初参战的将领们在通往都城的关键地区担任军事指挥。战争期间,尤其是在这个阶段,这些军事将领经常返回各自的势力中心,但他们可以轻易地突袭,骚扰那些试图统治都城的势力。公元304年秋,张方不得不出兵迎战另一个正在进逼都城的竞争者。张方还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并俘虏了一万多名女奴。在取得胜利并运用更多阴谋诡计之后,他再次率领精锐部队返回都城,再次擒获并处死了下一个篡位者司马谈。随后,另一支敌对势力试图将下一个傀儡皇帝偷运回都城,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作为回应,张方从他所保护的山谷迅速赶往京城西部,并在他们渡过黄河时将他们俘虏。这次,张军返回京城,洗劫了数月之久。他们摧毁了文化建筑,强奸了妇女,并掠夺了所有他们能掠夺的财富。与张方的太子征战数年之后,司马雍仍然未能完全控制国家。公元307年,司马雍面临一个关键的抉择:是继续与他得力的将军作战,还是杀死张方,并将他的首级送去,作为与远房表兄司马越和谈的开场白。司马雍选择了后者,而司马越接受了首级——但他继续战斗。战争持续了数年,但洛阳的破坏已然十分严重。当时和后来的中国历史学家都记载,这些骸骨是从洛阳掘出的。饥荒、奴役、人吃人和荒凉使这座曾经在规模和辉煌上可与罗马相媲美的城市变成了只有几百间棚屋、收容垂死难民的简陋建筑。174

法制

世界上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之前的中国法律体系,是世界上第三古老的法律体系。它是唯一一个连续存续至今的法律体系,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尽管中国法典在书面形式上显得相当残酷,对死刑和其他罪行都规定了极其严厉的惩罚,但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却充满了减轻罪责的力量和人道主义思潮。175

在古代中国,所有政府都基于宇宙的自然法则,即普遍规律或万物秩序,而皇帝作为“天子”,是(自身必须服从)最高代言人或表达者。他没有义务去定义这显而易见的法则;当它被破坏时,他有权宣布它被破坏,并惩罚违反者。春天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赏赐在春天;秋天是大自然的落叶,因此也是颁布惩罚的时节;而惩罚则在冬天实施,那时死亡笼罩着大自然。176

在汉朝及其短命的前身秦朝(公元前 221-207 年)之前,中国没有中央集权的帝国。当时只有一些独立且相互征战的诸侯国。这个前帝国时代,通常被称为中国封建时代,也是中国成文法形成的时代。虽然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相媲美的典章,但古代中国在自己的土地上制定了法律,并在很早的时候就将其法律成文编纂成法。据说早在公元前 1100 年,周公谭就编纂了一部法典。公元前 536 年,中国某个公国颁布了某些“刑书”。公元前 400 年,一位名叫李桂的政治家制定了一部六章法典。这部被誉为“法律圣经”的法典,一直被视为中国法典史上的开山之作。李桂六章法典问世五十年后,一部新的法典出自强大的晋商之手。这个国家最终吞并了整个帝国,并在秦始皇的统治下建立了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推翻了周王朝,征服了其他封建国家,废除了封建政治制度,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华帝国。正是法家充满活力且极其高效的政治纲领,帮助秦国成功战胜了竞争对手,建立了新的政权。秦法家的法律因此成为了帝国的法律。然而,它的胜利是短暂的。秦始皇征服后推行的激进社会和政治变革造成了相当大的混乱和动荡。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后,大规模的叛乱爆发,秦王朝于公元前207年覆灭。随着秦朝的覆灭,汉朝(公元前206年 - 公元220年)的儒家思想取代了秦始皇的法家思想。然而,法家思想在法律上留下了持久的印记。其影响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所有帝国法典都持续强调刑罚;以及由此导致的中国人即使在处理行政和其他非刑事事务时也通常遵循统一的模式。177

赏赐丰盛,赏罚简朴;因此,皇帝的筵席和斋戒便应运而生。因此,法律最初理解的是惩罚而非命令,“发动战争”和“处死”位列皇帝的刑罚之首,战争因此被视为皇帝以文官警队形式出现的权杖,而非治国之道、贪婪野心或虚荣自负的表现。之后,依次为阉割、斩首、断脚或断膝、烙印和笞刑,刑罚的轻重依次为:皇帝、其诸侯或以统治者名义的各级官员宣布法律,即对每起违法事件的惩罚。因此,在中国思想体系中,立法、司法和行政职能从一开始就从未分离。总之,就个人权利而言,商法、家庭法、渔业法与政府的关系并不比农业习俗、银行家习惯、屠夫重量以及诸如此类的琐事更密切。178

简而言之,古代中国文明是古代较好的(物质)文明之一,但它仍然缺乏知识、宗教和其他重要资源,而这些资源可能使它成为更优越、更可持续的文明之一。

统治者的贪婪、自私的野心、对权力和其他世俗享乐的渴望,使他们误入歧途,因为他们没有受到任何启示经文的指导。这使他们更加腐败、不公正和残酷。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提高了税收,但这弊大于利。其次,来自其他地区和领土的入侵使古代中国更加衰弱,这就是为什么在大约2000年的时间里,大约有7个不同的王朝统治过古代中国,但没有一个王朝能够维持自己的王朝,每个王朝都因其人民的入侵、背叛、不忠和背叛而灭亡,因为人民对领导阶级不公正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感到不满,并且缺乏对人生目的的理解,而人生目的只有通过真主的使徒和先知的神圣教诲才能了解。


  • 1  T. Walter Wallbank and Alastair M. Taylor (1942), Civilization Past and Present,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89-96.1
  • 2  Herbert A. Giles (1906), Religions of Ancient China, 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 London, U.K. (Online):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2330/2330-h/2330-h.htm#link2HCH0001: Retrieved: 11-04-2019
  • 3  T. Walter Wallbank and Alastair M. Taylor (1942), Civilization Past and Present,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89.
  • 4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 Version):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Zhou-dynasty Retrieved: 03-04-19
  • 5  Ancient History Encyclopedia (Online): https://www.ancient.eu/china/ Retrieved: 03-04-19
  • 6  T. Walter Wallbank and Alastair M. Taylor (1942), Civilization Past and Present, Scott Foresman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86.
  • 7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s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249.
  • 8  T. Walter Wall bank and Alastair M. Taylor (1942), Civilization Past and Present,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89-96.
  • 9  Paul Monroe (1917), A Brief Course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The Macmillan Company, London, U.K., Pg. 12.
  • 10  T. Walter Wall bank and Alastair M. Taylor (1942), Civilization Past and Present, Fores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96.
  • 11  Lü Daji & Gong Xuezeng (2014), Marxism and Religion. Religious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ranslated by Chi Zhen), Leiden, Netherland, Pg. 71.
  • 12  C. M. Stevans (1894), The World's Congress of Religions, Laird & Lee Publishers, Chicago, USA, Pg. 75.
  • 13  Tudi Gong, in Chinese religion, was a god whose deification and func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local residents. The chief characteristic of a Tudi Gong was the limitation of his jurisdiction to a single place—e.g., a bridge, a street, a temple, a public building, a private home, or a field. In the case of private homes, the Tudi Gong was often identified with the god of riches (Cai Shen). In all cases, a Tudi Gong was subservient to the Cheng Huang, the City God or spiritual magistrat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 Version):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Tudi-Gong Retrieved: 31-03-2019)
  • 14  Traditionally, Kuei-shen meant either simply spirits of ancestors or spiritual beings. In the latter case, it may mean either good or evil spirits or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soul, respectively. Later in Neo-Confucianism, it is understood to be purely as the spontaneous activity of yin and yang. (Wing-Tsit Chan (1963), A Source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Jersey, USA, Pg. 266.)
  • 15  Ancient History Encyclopedia (Online Version): https://www.ancient.eu/article/894/most-popular-gods-goddesses-of-ancient-china/ Retrieved: 22-03-2019.
  • 16  T. Walter Wallbank and Alastair M. Taylor (1942), Scott, Civilization Past and Present, Fores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90.
  • 17  Rodney Leon Taylor (2004),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Confucianism,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Inc. New York, USA, Pg. 503-504.
  • 18  Jean Holm & John Bowker (1998), Worship, Printer Publication, London, U.K., Pg. 169.
  • 19  Ibid.
  • 20  Manfred Lurker (2004), The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Gods and Goddesses, Devils and Demons, Routledge, London, U.K., Pg. 205.
  • 21  Jean Holm & John Bowker (1998), Worship, Printer Publication, London, U.K., Pg. 170.
  • 22  Trenton Campbell (2015), Gods & Goddesses of Ancient China, Britannica Educational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Pg. 81-82.
  • 23  Ancient History Encyclopedia (Online Version); https://www.ancient.eu/article/894/most-popular-gods--goddesses-of-ancient-china/ Retrieved 25-03-2019.
  • 24  Trenton Campbell (2015), Gods & Goddesses of Ancient China, Britannica Educational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Pg. 88.
  • 25  Jean Holm & John Bowker (1998), Worship, Printer Publication, London, U.K., Pg. 164.
  • 26  Neil D. Bramwell (2014), Discover Ancient China, Enslow Publisher Inc., New Jersey, USA, Pg. 46.
  • 27  Arthur Cotterell (2005), Eyewitness Ancient China, DK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Pg. 26.
  • 28  Neil D. Bramwell (2014), Discover Ancient China, Enslow Publisher Inc., New Jersey, USA, Pg. 46-47.
  • 29  Grant Hardy and Anne Behnke Kinney (2005),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n Empire and Imperial China, Greenwood Press, Connecticut, USA, Pg. 7.
  • 30  Grant Hardy and Anne Behnke Kinney (2005),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n Empire and Imperial China, Greenwood Press, Connecticut, USA, Pg. 7.
  • 31  Ibid, Pg. 5.
  • 32  Robert S. Ellwood (1998),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Religions, Facts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69.
  • 33  Grant Hardy and Anne Behnke Kinney (2005),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n Empire and Imperial China, Greenwood Press, Connecticut, USA, Pg. 5.
  • 34  Herbert A. Giles (1906), Religions of Ancient China, Archibald Constable & Co., London, U.K., Pg. 34.
  • 35  Arthur Cotterell (2005), Eyewitness Ancient China, DK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Pg. 12.
  • 36  Herbert A. Giles (1906), Religions of Ancient China, Archibald Constable & Co., London, U.K., Pg. 36.
  • 37  Robert S. Ellwood (1998),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Religions, Facts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81-82.
  • 38  C. M. Stevens (1894), The World's Congress of Religions, Laird & Lee Publishers, Chicago, USA, Pg. 75-76.
  • 39  Neil D. Bramwell (2014), Discover Ancient China, Enslow Publisher Inc., New Jersey, USA, Pg. 48-49.
  • 40  Arthur Cotterell (2005), Eyewitness Ancient China, DK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Pg. 12.
  • 41  Lee Dian Rainey (2010), Confucius & Confucianism: The Essentials, John Wiley & Sons Ltd., West Sussex, U.K., Pg. 36.
  • 42  The Rites of Zhou, initially known as ‘Officers of Zhou’ was really a work on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theory. It was renamed by Liu Xin to separate it from a part in the Book of History by a similar name. To substitute a lost work, it was incorporated alongside the Book of Rites and the Etiquette and Ceremonial – getting to be one of three old ceremonial messages (the Three Rites) recorded among the works of classics of Confucianism.
  • 43  Richard J. Smith (2013), Mapping China and Managing the World: Culture, Cartography and Cosmology in late Imperial Time,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London & New York, U.K. & USA, Pg. 100.
  • 44  Xinzhong Yao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Confucian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Pg. 191-192.
  • 45  Encyclopedia of Britannica (Online):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Han-Feizi Retrieved: 18-04-2019
  • 46  The Korean Herald (Online): https://www.koreaherald.com/article/1424440 Retrieved: 18-04-2018.
  • 47  Arthur Cotterell (2005), Eyewitness Ancient China, DK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Pg. 46-47.
  • 48  Neil D. Bramwell (2014), Discover Ancient China, Enslow Publisher Inc., New Jersey, USA, Pg. 52.
  • 49  T. Walter Wallbank and Alastair M. Taylor (1942), Civilization Past and Present,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98.
  • 50  Robert S. Ellwood (1998),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Religions, Facts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337.
  • 51  Ibid, Pg. 69.
  • 52  Arthur Cotterell (2005), Eyewitness Ancient China, DK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Pg. 46-51.
  • 53  Robert S. Ellwood (1998),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Religions, Facts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338.
  • 54  Thomas E. Ennis (1948), Eastern Asia, J.B. Lippincott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30-31.
  • 55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Online):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10/entries/mencius/ Retrieved: 29-04-2019
  • 56  T. Walter Wallbank and Alastair M. Taylor (1942), Civilization Past and Present,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101.
  • 57  Charles O. Hucker (1978), China to 1850: A Short Histor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lifornia, USA, Pg. 45.
  • 58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Yang-Zhu Retrieved: 29-04-2019.
  • 59  Liu Wu-Chi (1967),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Macmillan Inc., London, U.K., Vol. 8, Pg. 358.
  • 60  David Race (Dilley) Bannon (1996), Chinese Medicine: From Temples to Taoism, T’ai Chi, China, Vol. 20, No. 3, Pg. 28–33.
  • 61  Kristopher Schipper (1993), The Taoist Bod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lifornia, USA, Pg. 28-29.
  • 62  Brock Silvers (2005), The Taoist Manual, Sacred Mountain Press, Hawaii, USA, Pg. 129-132.
  • 63  Mary Pat Fisher (1997), Living Religions: An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s Faiths, I.B. Taurus, London & New York, U.K. & USA, Pg. 167.
  • 64  Richard Rafe Champion de Crespigny (2007),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Later Han to the Three Kingdoms (23-220 A.D.), Brill, Leiden, Netherland.
  • 65  Michael Martin (Editor, 2006),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the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Pg. 228.
  • 66  Herbert A. Giles (1906), Religions of Ancient China, Archibald Constable & Co., London, U.K., Pg. 51-53.
  • 67  Ibid, Pg. 63.
  • 68  Wu Hung (1988), From Temple to Tomb: Ancient Chinese Art and Religion in Transitio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 New Hampshire, USA, Vol. 13, Pg. 79.
  • 69  Thomas E. Ennis (1948), Eastern Asia, J.B. Lippincott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23.
  • 70  Arthur Evans Moule (1914), The Chinese People,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 London, U.K., Pg. 168-169.
  • 71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Online): http://www.china.org.cn/english/features/Festivals/78308.htm Retrieved: 03-05-2019.
  • 72  The Story of Chinese New Year (Online): https://www.chinesenewyearfestival.org/culture/19-the-story-of-chinese-new-year- Retrieved: 03-05-2019.
  • 73  Liming Wei (2011), Chinese Festival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Pg. 25-28.
  • 74  Michael Dillon (2017),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History, Routledge, London, U.K., Pg. 551.
  • 75  Ju Brown & John Brown (2006), China, Japan, Korea: Culture and Customs, Book Surge, South Carolina, USA, Pg. 72.
  • 76  Christian Roy (2005), Traditional Festivals: A Multicultural Encyclopedia, ABC-CLIO, California, USA, Pg. 116.
  • 77  Yiqun Zhou (2010), Festivals, Feast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Ancient China and Gree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USA, Pg. 104-106.
  • 78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848.
  • 79  Jean Holm & John Bowker (1998), Worship, Printer Publication, London, U.K., Pg. 165.
  • 80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New York, USA, Pg. 848.
  • 81  Wang Wei, Lia Hua Yuan & Et Al (N.D), A Study of Ancient Rituals in China,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China, Pg. 8.
  • 82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New York, USA, Pg. 848.
  • 83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New York, USA, Pg. 317.
  • 84  Ibid, Pg. 848.
  • 85  Ibid, Pg. 317.
  • 86  Thomas E. Ennis (1948), Eastern Asia, J. B. Lippincott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24.
  • 87  Walter Scheidel (2015), State Power in Ancient China and Rom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USA, Pg. 151.
  • 88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168.
  • 89  Edward Harper Parker (1908), Ancient China Simplified, Champan and Hall Ltd., London, U.K., Pg. 197-198.
  • 90  Neil D. Bramwell (2014), Discover Ancient China, Enslow Publisher Inc., New Jersey, USA, Pg. 57-58.
  • 91  Thomas E. Ennis (1948), Eastern Asia, J. B. Lippincott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20.
  • 92  Edward Harper Parker (1908), Ancient China Simplified, Champan and Hall Ltd., London, U.K., Pg. 84-85.
  • 93  Junius P. Rodriguez (1997), The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of World Slavery, ABC-Clio, California, USA, Vol. 1, Pg. 145.
  • 94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989.
  • 95  G. Liu & S. Zhao (1994), Shilun lijiao zhong nüxing de diwei weti (Issues about women’s position in feudal ethnic codes), Jiangxi Social Science, 9, Pg. 63–65.
  • 96  Sing Ging Su (1922), The Chinese Family System, International Press, New York, USA, Pg. 26-29.
  • 97  Ancient History Encyclopedia (Online): https://www.ancient.eu/article/1136/women-in-ancient-china Retrieved: 23-04-2019
  • 98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193.
  • 99  Sing Ging Su (1922), The Chinese Family System, International Press, New York, USA, Pg. 31-32.
  • 100  Ancient History Encyclopedia (Online): https://www.ancient.eu/article/1136/women-in-ancient-china Retrieved: 23-04-2019.
  • 101  Arthur Waley (1919), 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 A. A. Knopf, New York, USA, Pg. 94.
  • 102  Will Durant (1942),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Simon and Schuster Inc., New York, USA, Pg. 790-791.
  • 103  Sing Ging Su (1922), The Chinese Family System, International Press, New York, USA, Pg. 33.
  • 104  Sing Ging Su (1922), The Chinese Family System, International Press, New York, USA, Pg. 34.
  • 105  Will Durant (1942),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Simon and Schuster Inc. New York, USA, Pg. 791.
  • 106  T. Walter Wallbank & Alastair M. Taylor (1942), Civilization Past and Present,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93.
  • 107  Will Durant (1942),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Simon and Schuster Inc., New York, USA, Part 1, Pg. 792.
  • 108  Will Durant (1942),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Simon and Schuster Inc., New York, USA, Part 1, Pg. 790.
  • 109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497-498.
  • 110  Walter Scheidel (2006), Sex and Empire: A Darwinian Perspective,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USA, Pg. 15-16.
  • 111  Arthur Cotterell (2005), Eyewitness Ancient China, DK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Pg. 34.
  • 112  Neil D. Bramwell (2014), Discover Ancient China, Enslow Publisher Inc., New Jersey, USA, Pg. 61-64.
  • 113  Arthur Cotterell (2005), Eyewitness Ancient China, DK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Pg. 44.
  • 114  T. Walter Wallbank and Alastair M. Taylor (1942), Civilization Past and Present,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93.
  • 115  Neil D. Bramwell (2014), Discover Ancient China, Enslow Publisher, Inc., New Jersey, USA, Pg. 64.
  • 116  LTL Mandarin School (Online): https://ltl-school.com/chinese-eat-dog/ Retrieved: 02-05-2019.
  • 117  "China Protesters: Stop 'Cooking Cats Alive' – Fury After Newspaper Says 10, 000 Felines Are Eaten Daily in Single Province". MSNBC. Associated Press. 18 December 2008.
  • 118  Facts and Details: http://factsanddetails.com/china/cat11/sub73/item146.html Retrieved: 03-05-2019.
  • 119  Arthur Cotterell (2005), Eyewitness Ancient China, DK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Pg. 50.
  • 120  Yiqun Zhou (2010), Festivals, Feast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Ancient China and Gree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USA, Pg. 187.
  • 121  Ibid, Pg. 187.
  • 122  Ancient History Encyclopedia (Online Version): https://www.ancient.eu/article/890/daily-life-in-ancient-china/ Retrieved: 03-04-2019
  • 123  Orchis spec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pair of egg-shaped underground tubers. Each plant bears a single flower spike with many purple, pink, or white flowers, and most species have several narrow leaves at the base. The petals and sepals often form a helmet like structure, and the flower lip usually has several lobe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 Version):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nt/Orchis: Retrieved: 04-01-2019)
  • 124  Marcel Granet (1932), Festivals and Songs of Ancient China, Gorge Routledge & Sons Ltd. London, U.K., Pg. 147-157.
  • 125  Marcel Granet (1932), Festivals and Songs of Ancient China, Gorge Routledge & Sons Ltd. London, U.K., Pg. 147-157.
  • 126  Arthur Cotterell (2005), Eyewitness Ancient China, DK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Pg. 50.
  • 127  Thomas E. Ennis (1948), Eastern Asia, J.B. Lippincott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17.
  • 128  Edward Harper Parker (1908), Ancient China Simplified, Champan and Hall Ltd., London, U.K., Pg. 274-275.
  • 129  Thomas E. Ennis (1948), Eastern Asia, J.B. Lippincott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17.
  • 130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277.
  • 131  Neil D. Bramwell (2014), Discover Ancient China, Enslow Publisher Inc., New Jersey, USA, Pg. 59.
  • 132  T. Walter Wallbank and Alastair M. Taylor (1942), Civilization Past and Present,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93-94.
  • 133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156.
  • 134  Neil D. Bramwell (2014), Discover Ancient China, Enslow Publisher Inc., New Jersey, USA, Pg. 59-60.
  • 135  Arthur Cotterell (2005), Eyewitness Ancient China, DK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Pg. 42.
  • 136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65-66.
  • 137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alludes to a progression of fortifications generally built across the historical northern borders of China to secure and unite domains of Chinese states and realms against different nomadic groups of the steppe and their countries. Several walls were being built from as early as the 7th century B.C. (The New York Times with introduction by Sam Tanenhaus (2011), The New York Times Guide to Essential Knowledge: A Desk Reference for the Curious Mind, Macmillan Publishers, New York, USA, Pg. 1131.) which were later combined and made greater by Qin Shi Huang (220– 206 B.C.), the foremost Emperor of China. Later on, numerous progressive lines have fixed, kept up, and recently manufactured various stretches of border walls. The most outstanding of the walls were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1368– 1644). (Patricia Buckley Ebrey (1999),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 Cambridge, U.K. Pg. 208.)
  • 138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alludes to a progression of fortifications generally built across the historical northern borders of China to secure and unite domains of Chinese states and realms against different nomadic groups of the steppe and their countries. Several walls were being built from as early as the 7th century B.C. [The New York Times with introduction by Sam Tanenhaus (2011), The New York Times Guide to Essential Knowledge: A Desk Reference for the Curious Mind, Macmillan Publishers, New York, USA, Pg. 1131.) which were later combined and made greater by Qin Shi Huang (220– 206 B.C.), the foremost Emperor of China. Later on, numerous progressive lines have fixed, kept up, and recently manufactured various stretches of border walls. The most outstanding of the walls were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1368– 1644). (Patricia Buckley Ebrey (1999),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 Cambridge, U.K. Pg. 208.)
  • 139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156.
  • 140  T. Walter Wallbank and Alastair M. Taylor (1942), Civilization Past and Present,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96.
  • 141  Yuri Pines (2012), The Everlasting Empire: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and Its Imperial Lega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USA, Pg. 12-13.
  • 142  It was an old Greek expression for the known, the inhabited, or the comfortable world. Under the Roman Empire, it came to allude to civilization just as the mainstream and religious supreme organization. In present utilization, it is regularly utilized with regards to ‘ecumenical’ and depicts the Christian Church as a unified whole, or the brought together current world civilization. It is additionally used in cartography to portray a sort of world guide utilized in late Antiquity and the Middle Ages.
  • 143  Yuri Pines (2012), The Everlasting Empire: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and Its Imperial Lega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USA, Pg. 14-17.
  • 144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 Version):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Chinese-civil-service Retrieved: 03-04-2019
  • 145  Xu Yan (2009), Hong Kong Law Journal: 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China's Taxation History and its Political-Legal Development, Hong Kong Scholar’s Hub, Pok Fu Lam, Hong Kong, Pg. 518-520.
  • 146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New York, USA, Pg. 355.
  • 147  Walter Scheidel (2015), State Power in Ancient China and Rom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USA, Pg. 152.
  • 148  Ibid, Pg. 153.
  • 149  T. Walter Wallbank and Alastair M. Taylor (1942), Civilization Past and Present,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91.
  • 150  Ibid, Pg. 90.
  • 151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30.
  • 152  T. Walter Wallbank and Alastair M. Taylor (1942), Civilization Past and Present,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92.
  • 153  Thomas E. Ennis (1948), Eastern Asia, J.B. Lippincott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15.
  • 154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1100.
  • 155  Neil D. Bramwell (2014), Discover Ancient China, Enslow Publisher, Inc., New Jersey, USA, Pg. 59.
  • 156  Edward Harper Parker (1908), Ancient China Simplified, Champan and Hall Ltd., London, U.K., Pg. 83.
  • 157  Thomas E. Ennis (1948), Eastern Asia, J.B. Lippincott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13.
  • 158  Ibid, Pg. 16.
  • 159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758.
  • 160  Thomas E. Ennis (1948), Eastern Asia, J.B. Lippincott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16.
  • 161  Peter Bogucki (2008),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World, Fact on File Inc., New York, USA, Pg. 758.
  • 162  Edward Harper Parker (1908), Ancient China Simplified, Chapman and Hall Ltd., London, U.K., Pg. 89.
  • 163  Thomas E. Ennis (1948), Eastern Asia, J. B. Lippincott Company, New York, USA, Pg. 36.
  • 164  Neil D. Bramwell (2014), Discover Ancient China, Enslow Publisher Inc., New Jersey, USA, Pg. 65-68.
  • 165  Arthur Cotterell (2005), Eyewitness Ancient China, DK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Pg. 14.
  • 166  Edward Harper Parker (1908), Ancient China Simplified, Chapman and Hall Ltd., London, U.K., Pg. 28-31.
  • 167  Michael C. Allers (2000), Classical Greek and Classical Chinese Warfar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Naval Post Graduate School, California, USA, Pg. 94-95.
  • 168  Michael C. Allers (2000), Classical Greek and Classical Chinese Warfar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Naval Post Graduate School, California, USA, Pg. 97.
  • 169  Ibid, Pg. 97-98.
  • 170  Michael C. Allers (2000), Classical Greek and Classical Chinese Warfar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Naval Post Graduate School, California, USA, Pg. 100-101.
  • 171  Chris Peers (2013), Battles of Ancient China, Pen & Sword Military, Yorkshire, U.K., Pg. 10-11.
  • 172  Chris Peers (2013), Battles of Ancient China, Pen & Sword Military, Yorkshire, U.K., Pg. 25-26.
  • 173  Chris Peers (2013), Battles of Ancient China, Pen & Sword Military, Yorkshire, U.K., Pg. 55-57.
  • 174  Morgan Deane (2018), Decisive Battles in Chinese History, Westholme Publishing, Pennsylvania, USA, Pg. 27-29.
  • 175  Chin Kim & Theodore R. Leblang (1975), The Death Penalty in Traditional China, University of Georgia School of Law Research, Virginia, USA, Vol. 5, Pg. 76.
  • 176  Edward Harper Parker (1908), Ancient China Simplified, Chapman and Hall Ltd., London, U.K., Pg. 108-109.
  • 177  Chin Kim & Theodore R. Leblang (1975), The Death Penalty in Traditional China, University of Georgia School of Law Research, Virginia, USA, Vol. 5, Pg. 79-81.
  • 178  Edward Harper Parker (1908), Ancient China Simplified, Chapman and Hall Ltd., London, U.K., Pg. 108-109.

Powered by Netsol Online